溢出性蛋白尿是血液循环中大量小分子蛋白超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尿排出形成,常见轻链蛋白(见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疾病)、血红蛋白(血管内溶血致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挤压综合征等致肌红蛋白尿),诊断靠尿蛋白电泳、血生化及原发病相关检查,儿童少发但需排查遗传性疾病,成年人中多发性骨髓瘤中老年多见,特殊病史人群为高危需密切监测尿及相关指标。
一、溢出性蛋白尿的定义
溢出性蛋白尿是指血液循环中出现大量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超出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从尿液中排出形成的蛋白尿。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的小分子蛋白可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当血中小分子蛋白浓度异常升高时,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轻链蛋白(本周蛋白)、血管内溶血时血红蛋白显著升高、挤压综合征或肌病等导致肌红蛋白增多时,这些小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便会从尿液中排出,形成溢出性蛋白尿。
二、常见引发溢出性蛋白尿的物质及相关疾病
(一)轻链蛋白
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大量轻链蛋白,血中轻链蛋白浓度升高,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随尿液排出形成溢出性蛋白尿。通过尿蛋白电泳等检查可发现尿中轻链蛋白升高。
(二)血红蛋白
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血中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增高,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限度,经尿液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属于溢出性蛋白尿的一种表现,此时尿隐血试验阳性,但镜下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
(三)肌红蛋白
挤压综合征、剧烈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某些肌病等情况可使肌细胞受损,肌红蛋白释放入血,血中肌红蛋白水平升高,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后从尿中排出,形成肌红蛋白尿,也是溢出性蛋白尿的类型之一,尿肌红蛋白检测呈阳性。
三、诊断与相关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尿蛋白电泳:可初步判断尿中蛋白的分子量大小,若发现小分子蛋白为主的蛋白尿,提示可能存在溢出性蛋白尿。
2.血生化检查:检测血中相关小分子蛋白的水平,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检测血清M蛋白及轻链水平,溶血性疾病患者检测血红蛋白、胆红素等指标,肌病患者检测肌酸激酶等肌相关指标,以明确血中异常升高的小分子蛋白种类。
3.原发病相关检查:针对可能的原发病进行检查,如多发性骨髓瘤需进行骨髓穿刺、血清蛋白电泳等;溶血性疾病需进行红细胞相关检查等;肌病需进行肌肉活检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较少见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的溢出性蛋白尿,但可能因遗传性疾病等出现其他小分子蛋白异常情况。若儿童出现蛋白尿,需仔细排查是否存在遗传性肾小管疾病或其他先天性代谢异常导致的小分子蛋白异常升高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二)成年人
不同性别在溢出性蛋白尿的发病上无特异性差异,但需根据不同原发病的好发情况考虑。例如,多发性骨髓瘤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若中老年男性或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轻链蛋白升高及蛋白尿,需高度警惕多发性骨髓瘤可能。生活方式方面,成年人若有剧烈运动、外伤史等,需考虑横纹肌溶解导致肌红蛋白升高引发溢出性蛋白尿的可能,应注意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及外伤等情况。有血液系统疾病、溶血性疾病等病史的成年人,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溢出性蛋白尿并及时干预原发病。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如曾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疾病病史、肌肉疾病病史等人群,属于溢出性蛋白尿的高危人群,需密切关注尿液变化,定期进行尿蛋白检测及相关血生化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控制原发病进展,减少溢出性蛋白尿对肾脏等器官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