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为肾小球性(多因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有原发性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等、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等)、肾小管性(因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重吸收小分子蛋白能力降低,有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急性间质性肾炎等、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混合性(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受损,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等)、溢出性(血中异常蛋白增多超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如多发性骨髓瘤、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组织性(肾组织代谢或分泌蛋白排入尿液,如肾活检后等)、生理性(某些生理状态一过性,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儿童需关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伴随表现,老年人注意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及基础病控制,女性留意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症状,有用药史人群警惕药物性肾损伤致肾小管性蛋白尿。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多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白漏出所致。常见原因包括: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此类疾病直接损伤肾小球结构与功能,导致蛋白滤过异常。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多种全身疾病可累及肾小球引发蛋白尿,例如糖尿病肾病(与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相关)、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肾小球)、过敏性紫癜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等。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由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重吸收小分子蛋白能力降低引起。常见原因有:
1.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急性间质性肾炎(常由药物过敏、感染等因素诱发)、慢性间质性肾炎(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慢性肾盂肾炎等所致),此类疾病影响肾小管对蛋白的重吸收功能。
2.遗传性肾小管疾病:例如Fanconi综合征,为遗传性近端肾小管多功能缺陷疾病,可导致多种小分子蛋白及葡萄糖、磷酸盐等重吸收障碍。
三、混合性蛋白尿
同时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受损,常见于肾小球疾病后期累及肾小管,或肾小管间质疾病继发肾小球损伤,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狼疮性肾炎晚期等,此时尿液中可同时出现大分子与小分子蛋白。
四、溢出性蛋白尿
血中异常蛋白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从尿中排出。常见情况包括:
1.多发性骨髓瘤:体内产生大量单克隆轻链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随尿排出形成蛋白尿。
2.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时,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超过肾小管结合与重吸收能力,从尿中排出。
3.肌红蛋白尿:横纹肌溶解时,肌红蛋白释放入血,经肾小球滤过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蛋白尿。
五、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本身代谢产生的蛋白或肾小管分泌蛋白排入尿液所致。常见于肾活检后局部组织损伤、肾脏炎症等情况,此时尿中可出现组织破坏释放的蛋白。
六、生理性蛋白尿
某些生理状态下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无肾脏器质性病变。例如:
1.剧烈运动:运动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蛋白尿,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有关,诱因去除后多可恢复正常。
2.发热、寒冷: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出现暂时性蛋白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肾小球性蛋白尿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型肾病较为常见,需密切观察是否伴随水肿、血尿等表现,及时就医排查。
老年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淀粉样变肾病)导致蛋白尿的风险增加,需关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控制情况。
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导致蛋白尿的几率较高,需留意自身免疫相关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等)。
有用药史人群:需警惕药物性肾损伤引发的肾小管性蛋白尿,如使用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后出现蛋白尿,应及时评估用药与蛋白尿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