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要识别症状、立即停活动并呼叫急救;就医途中要选舒适体位、保持呼吸通畅;到达医院后经急诊分诊,行心电图、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再进行药物治疗或再灌注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患者就医各有注意要点。
一、出现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的紧急行动
1.识别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症状包括胸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伴有胸闷、气促、出汗、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疼痛不典型,如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高度警惕。年龄较大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者以及长期吸烟、肥胖等人群更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因为这些因素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2.立即停止活动:患者应立刻停止正在进行的剧烈运动或其他活动,原地休息,尽量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激动,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
3.呼叫急救: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急救电话,向调度员清晰准确地描述病情,包括症状表现、大致发病时间等信息。
二、就医途中的注意事项
1.体位选择:患者应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有胸痛症状的患者,不要随意搬动,尽量让其保持相对稳定的姿势。
2.保持呼吸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有呕吐物应及时清理,防止窒息。
三、到达医院后的诊疗流程
1.急诊分诊:患者被送至医院急诊科后,分诊护士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生命体征等进行初步评估,快速安排就诊。对于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会优先安排进入急诊绿色通道。
2.相关检查
心电图检查:这是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可发现特征性的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在发病早期就应尽快进行心电图检查,且会多次复查心电图以观察动态变化。
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这些指标在心肌梗死发生后会有特异性的变化,有助于明确诊断。一般会在发病后一定时间内多次采血检测,以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年龄较大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在检测时需特别注意指标的正常范围可能与其他人群有所不同,医生会综合判断。
其他检查:可能还会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胸部X线等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会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等,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改善心肌缺血状况。
再灌注治疗:对于适合的患者,可能会进行溶栓治疗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再灌注治疗手段,以尽快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不同治疗方法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发病时间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年龄较小的患者一般不考虑此类治疗,而老年患者在评估风险后决定是否采用相应治疗措施。
四、特殊人群就医注意要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就医时家属应详细向医生告知患者的既往病史、近期用药情况等。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对病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
2.女性患者: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描述自身的不适感受,包括不典型的症状表现等。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也需考虑女性患者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对病情的可能影响。
3.儿童患者:儿童急性心肌梗死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进展迅速。儿童患者就医时家长要准确提供患儿的发病情况、既往健康史等信息。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更加注重儿童的心理安抚和护理操作的轻柔,因为儿童对疾病和医疗操作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