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二胎羊水栓塞需从产前、分娩过程到产后全方位管理监测,产前完善检查、识别高危妊娠,分娩中规范助产操作、密切观察产程及孕妇状况,产后继续监测护理,医护严格规范操作,孕妇积极配合产前检查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一、产前做好评估与监测
1.完善产前检查
孕妇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通过超声等检查了解胎儿情况、胎盘位置等。例如,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胎盘是否存在前置等异常情况,若存在前置胎盘等高危因素,在孕期及分娩过程中需高度警惕羊水栓塞的发生。一般从孕早期开始就要进行系统的检查,了解孕妇自身的基础健康状况,如血压、血糖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更好地控制病情,将其对妊娠的影响降到最低,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对于既往有过羊水栓塞病史或者有其他高危因素的孕妇,在产前要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包括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孕妇凝血方面的异常情况,以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识别高危妊娠
多胎妊娠是羊水栓塞的高危因素之一,因为多胎妊娠时子宫张力较高,容易发生胎膜早破等情况。对于多胎妊娠的孕妇,在孕期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孕妇的身体状况,如有无呼吸困难、胸痛等疑似羊水栓塞的早期症状。同时,要注意合理控制胎儿的体重等,避免胎儿过大增加分娩时的风险。
过期妊娠的孕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过期妊娠时胎盘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胎儿在宫内的环境发生变化,容易导致羊水的性状等出现异常,在分娩过程中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几率。所以对于过期妊娠的孕妇,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终止妊娠。
二、分娩过程中加强管理
1.规范助产操作
医护人员在分娩过程中要规范操作,避免粗暴的宫腔操作。例如,人工破膜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避免损伤胎膜及宫颈等部位。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剥膜等操作,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因为感染也可能是诱发羊水栓塞的因素之一。在胎儿娩出过程中,要轻柔娩出胎儿,避免过度挤压子宫等,减少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
对于有剖宫产指征的孕妇,要严格把握剖宫产的指征,规范剖宫产手术操作。在剖宫产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羊水通过子宫切口处的血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手术操作要精细,减少对子宫等组织的损伤。
2.密切观察产程及孕妇状况
产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一旦发现孕妇出现呼吸困难、寒战、烦躁不安等疑似羊水栓塞的症状,要立即启动抢救预案。例如,当孕妇血压突然下降,同时伴有呼吸困难等表现时,要高度怀疑羊水栓塞的可能,应迅速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处理。
注意观察阴道出血量、凝血情况等。羊水栓塞可能会导致孕妇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阴道出血不止、伤口渗血等情况。所以要密切观察阴道出血的量和性状,以及手术切口等部位的凝血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三、产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1.继续监测与护理
产后要继续对孕妇进行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凝血功能等的监测。因为羊水栓塞可能在产后一段时间内仍有发生的可能。要密切关注孕妇的一般状况,如有无持续的阴道出血、有无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反复。
加强对产妇的护理,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安静,让产妇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于有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的产妇,要按照相应的护理规范进行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感染也可能会影响产妇的凝血功能等,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
总之,避免二胎羊水栓塞需要从产前、分娩过程到产后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测,医护人员要严格规范操作,密切观察孕妇的情况,孕妇自身也要积极配合产前检查等,以最大程度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