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是人体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病症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多与遗传相关发病机制可能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时期有家族聚集性倾向继发性由其他疾病引发如内分泌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多汗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有非药物干预包括保持皮肤清洁用止汗剂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严重原发性效果不佳时的手术治疗。
一、定义
多汗症是指人体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一种病症,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而多汗症患者的出汗量超出了机体正常调节所需的范围。
二、分类
(一)原发性多汗症
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发病机制可能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常见于手掌、足底、腋窝等部位,往往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开始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倾向,通常不伴随其他系统性疾病。
(二)继发性多汗症
由其他疾病所引发,例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可导致多汗)、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脊髓损伤等,影响神经调节功能从而引起多汗)、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等,感染可导致机体发热进而引起出汗增多)等,其出汗情况往往与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相关。
三、病因
(一)原发性多汗症
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基因的突变或遗传背景可能使得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亢进,进而导致局部或全身出汗过多。
(二)继发性多汗症
1.内分泌疾病:像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产热增加,为了散热就会出现多汗现象;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病变相关的多汗情况。
2.神经系统疾病:中风患者可能会损伤相关神经中枢,影响对出汗的正常调节;脊髓损伤会干扰神经信号的传导,导致出汗异常。
3.感染性疾病: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发热,从而促使出汗增多来散热。
四、临床表现
(一)局部多汗
以手掌、足底、腋窝等部位最为常见,例如手掌多汗的患者会出现手掌总是湿漉漉的情况,严重时可呈滴汗状,影响书写、握持物品等日常活动;腋窝多汗则会导致衣物被浸湿,产生异味等困扰。
(二)全身多汗
相对较少见,多由全身性疾病引起,表现为全身皮肤异常多汗,在轻微活动或安静状态下都可能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可伴有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还可能伴有心慌、消瘦等表现。
五、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出汗的起始时间、部位、出汗程度、诱发因素(如运动、情绪紧张等)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系统症状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多汗症。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患者有无基础疾病的体征,例如甲状腺是否肿大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三)辅助检查
可根据情况选择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测以排查甲状腺疾病,血糖检测以了解糖尿病情况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继发性多汗症的基础疾病。
六、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清洗多汗部位,保持皮肤干燥,可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皮肤因长时间潮湿而引发感染等问题。
2.使用止汗剂:局部使用含有铝盐等成分的止汗剂,通过阻塞汗腺导管来减少出汗,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产品并按照说明使用。
3.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原发性多汗症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多汗症状;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能诱发多汗的因素。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等,但需谨慎使用,尤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应优先避免使用药物干预。
(三)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原发性多汗症患者,在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交感神经切断术等手术方式,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