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炎因滤过膜受损致蛋白漏出,儿童可因遗传或自身免疫引发,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包含糖尿病肾病(成年高血糖损伤微血管致滤过功能异常)、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攻击肾组织致蛋白尿,多见于育龄女性);肾小管性蛋白尿因间质性肾炎(肾间质炎症影响重吸收)、肾小管损伤(药物毒物等破坏结构功能)所致;混合性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后期或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肾小管时出现;溢出性蛋白尿由多发性骨髓瘤产生大量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致;组织性蛋白尿较少见,是肾组织病变释放蛋白所致;功能性蛋白尿因剧烈运动(肾血管痉挛致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发热(血液循环加快影响滤过功能)引起;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少年,站立位出现卧位消失,机制可能与肾静脉受压等有关。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使得血浆蛋白滤过增多且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出现蛋白尿。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其肾小球内炎症反应会破坏滤过膜结构,使白蛋白等大分子蛋白漏出形成蛋白尿,在儿童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能因遗传因素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引发蛋白尿。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小球微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等病变,进而影响滤过功能出现蛋白尿,在成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蛋白尿发生风险增加。
2.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时,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等肾组织,引起炎症损伤,导致蛋白尿产生,多见于育龄期女性。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一)间质性肾炎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间质炎症,如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等,会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得原本能被肾小管重吸收的小分子蛋白不能充分重吸收而随尿排出,出现蛋白尿。例如某些抗生素等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可导致肾小管功能受损引发蛋白尿。
(二)肾小管损伤
药物、毒物等因素可直接损伤肾小管,如重金属(汞、镉等)中毒、某些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后,会破坏肾小管结构和功能,影响其对蛋白的重吸收,从而出现蛋白尿,在有药物暴露史或接触重金属环境的人群中需关注。
三、混合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时,就会出现混合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球疾病后期,肾小球病变逐渐累及肾小管,或者一些全身性疾病同时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晚期既累及肾小球又损伤肾小管,导致蛋白尿中既有大分子蛋白又有小分子蛋白。
四、溢出性蛋白尿
(一)多发性骨髓瘤
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蛋白分子量较大但可被肾小球滤过,然而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从尿中排出形成蛋白尿,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症状(如骨痛、贫血等表现)的患者。
五、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本身代谢产生的蛋白或肾组织破坏释放的蛋白进入尿液,导致蛋白尿,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多是肾组织发生病变时,肾组织细胞分解等释放蛋白增加所致。
六、功能性蛋白尿
(一)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后可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肾血管痉挛或充血,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改变,使得蛋白滤过增多,但一般在休息后蛋白尿可消失,常见于青少年运动员等进行剧烈运动后。
(二)发热
机体发热时,血液循环加快等因素可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蛋白尿出现,当体温恢复正常后,蛋白尿通常也会消失,在儿童感染发热时较易出现这种情况。
七、体位性蛋白尿
常见于青少年,多在站立位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时蛋白尿消失,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站立时肾静脉受压等因素有关,一般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估,部分青少年的体位性蛋白尿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