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肾功能短时间突然下降出现氮质废物等升高及全身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分类有肾前性(因肾灌注不足,病因如血容量减少等)、肾性(肾实质损伤,病因有缺血性、肾毒性、肾小球疾病等)、肾后性(由尿路梗阻,病因如结石等),病因中肾前性多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性有缺血、肾毒性等,临床表现分少尿或无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诊断靠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纠正可逆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肾脏替代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多因肾前性或肾性因素需精准补液监测,老年人易肾前性衰要避肾毒性药,妊娠期女性需谨慎用药兼顾母胎安全。
一、定义
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周)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氮质废物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二、分类
1.肾前性:由于肾灌注不足所致,常见病因包括血容量减少(如呕吐、腹泻、大出血等)、心排血量降低(如心力衰竭、心包填塞等)、外周血管扩张(如过敏、脓毒症等)。
2.肾性:肾实质损伤引起,常见病因有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多由缺血、肾毒性药物或毒物引起)、肾血管疾病(如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3.肾后性:由尿路梗阻引起,常见病因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等。
三、病因
肾前性病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是最常见原因,如严重脱水、大量失血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性病因:
缺血性:休克、严重创伤等使肾血流灌注急剧减少,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毒性: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重金属(如汞、铅)、生物毒素(如蛇毒)等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小球疾病: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急剧下降。
肾后性病因:尿路任何部位的梗阻均可引起,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实质功能。
四、临床表现
1.少尿或无尿期:尿量减少,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出现水钠潴留,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还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代谢性酸中毒等。
2.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易出现低钾、低钠血症等。
3.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血肌酐、尿素氮逐步降至正常,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五、诊断
1.病史与体检:询问近期是否有肾前性因素(如脱水、失血等)、肾毒性药物使用史、尿路梗阻相关病史等,体检观察有无脱水、水肿等体征。
2.实验室检查:血肌酐每日上升≥44.2μmol/L(成人)或≥35.4μmol/L(儿童),血尿素氮每日上升≥3.6mmol/L;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等;肾脏超声可了解肾脏大小、有无尿路梗阻等。
六、治疗
1.纠正可逆病因:针对肾前性病因补充血容量,肾后性病因解除梗阻(如取石、导尿等),肾性病因根据具体情况治疗(如停用肾毒性药物、治疗肾小球疾病等)。
2.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液体入量,防治高钾血症(如使用钙剂、葡萄糖胰岛素等),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等。
3.肾脏替代治疗:当出现严重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容量负荷过重等情况时,需进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肾衰竭多因肾前性因素(如脱水、感染性休克)或肾性因素(如溶血尿毒综合征)引起,补液时需精准计算,避免过量或不足,密切监测尿量、电解质等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易发生肾前性肾衰竭,用药时需特别注意避免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肾功能。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急性肾衰竭需谨慎处理,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肾毒性药物,治疗需兼顾母体和胎儿安全,必要时尽早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