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引发的血压升高,发病机制有容量依赖型和肾素依赖型,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针对肾脏疾病本身治疗和降压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其发病机制复杂、表现多样、诊断综合、治疗需综合处理且不同人群有相应特点与注意事项。
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容量依赖型:肾脏病变导致水钠排泄障碍,使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比如,一些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对水钠的滤过减少,导致水钠在体内积聚,血容量增多,心脏泵血负担加重,血压随之升高。
肾素依赖型:肾动脉狭窄等病变可使肾脏缺血,刺激肾小球旁器分泌大量肾素,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例如,肾动脉狭窄患者,狭窄部位导致肾脏局部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引起血压显著升高。
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类似原发性高血压的症状,但肾性高血压往往血压水平较高,波动较大。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肾脏疾病本身的表现,如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例如,患有肾小球肾炎的肾性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尿液中泡沫增多(提示蛋白尿)、眼睑或下肢水肿等症状。
特殊表现:某些肾性高血压可能有其特定表现,如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可能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处听到血管杂音。
肾性高血压的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肾脏疾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肾炎、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等病史,以及发病的时间、症状等。
体格检查:除了常规的血压测量外,重点检查腹部血管杂音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肾动脉狭窄等可能导致肾性高血压的病因。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等,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蛋白尿等情况。例如,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肾功能检查中的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以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形态、结构等;肾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等病变,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针对肾脏疾病本身的治疗:根据不同的肾脏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多囊肾患者如果出现相关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等治疗。
降压治疗: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例如,ACEI类药物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还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ARB类药物则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来发挥降压和保护肾脏的作用。
不同人群肾性高血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肾性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先天性肾脏疾病等有关。儿童在治疗肾性高血压时,要特别注意降压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的降压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血压控制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肾性高血压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肾性高血压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降压不宜过快过低,避免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治疗其他疾病。
女性:女性肾性高血压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需要特别关注。妊娠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影响肾性高血压的病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调整降压药物的使用,以确保母婴安全。
总之,肾性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治疗要针对肾脏疾病本身和血压情况进行综合处理,不同人群有其相应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