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肾前性肾功能不全需从病史采集(了解基础疾病、用药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脱水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液、血液)、影像学检查(超声、CTA/MRA)等方面进行,涵盖不同年龄人群特点及各项检查的及意义。
一、病史采集
1.了解基础疾病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需询问相关病史。例如老年男性可能有前列腺增生病史,这可能导致尿路梗阻,进而影响肾脏灌注;年轻女性若有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病史,也可能影响肾功能。要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史,如心力衰竭,因为心力衰竭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肾前性肾功能不全;是否有肝脏疾病史,肝脏疾病可能影响血液循环的调节等。
了解患者近期的液体摄入情况,包括饮水量、进食的含水量等,以及液体丢失情况,如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肾脏的灌注。
2.用药史
询问患者近期是否使用过影响肾灌注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类药物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肾血流;是否使用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降压药物,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肾灌注不足。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不同,在询问用药史时需特别关注儿童的用药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肾灌注的药物。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检查
测量血压,肾前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存在血压异常,如低血压,测量血压时要注意不同体位对血压的影响,对于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较为常见,需要分别测量平卧和站立位的血压。测量心率,心动过速可能提示心输出量不足,影响肾灌注。
检查体温,若患者有感染等情况,可能出现发热,感染也可能是导致肾前性肾功能不全的诱因之一。
2.脱水体征检查
观察皮肤弹性,脱水患者皮肤弹性差,按压皮肤后恢复缓慢。对于儿童,检查皮肤弹性的部位通常是手背或大腿内侧的皮肤;对于老年人,由于皮肤本身弹性下降,可能需要更仔细地判断。观察黏膜湿润程度,脱水时黏膜干燥。检查眼窝是否凹陷,脱水严重时眼窝会凹陷。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肾前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常规可表现为尿比重增高,一般大于1.020,这是因为肾脏灌注不足时,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液浓缩。尿渗透压也会升高,反映肾脏浓缩功能的改变。尿钠浓度一般降低,通常小于20mmol/L,这是由于肾前性因素导致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
尿肌酐和血肌酐比值:计算尿肌酐与血肌酐的比值,正常情况下该比值大于40:1,肾前性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脏灌注不足,肌酐排出减少,该比值会降低。
2.血液检查
肾功能指标:测定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判断是肾前性还是肾性等其他原因引起。一般来说,肾前性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的程度相对不成比例,尿素氮升高更明显,尿素氮与血肌酐比值常大于20:1。
电解质检查: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等,这与肾脏灌注不足导致的水盐代谢紊乱有关。不同年龄人群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差,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
血常规:若存在感染等情况,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肾脏大小,肾前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大小通常正常或轻度缩小,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形态、结构,排除肾脏本身的病变。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无创,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观察肾脏的血流情况,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肾动脉血流,判断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等影响肾灌注的情况。
检查泌尿系统是否存在梗阻等情况,如前列腺增生导致的膀胱残余尿增多等,泌尿系统梗阻也可能引起肾前性肾功能不全。
2.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于怀疑肾动脉狭窄等血管因素导致肾前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CTA或MRA可以清晰显示肾动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帮助明确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等病变。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需要考虑辐射剂量等因素,儿童应尽量减少辐射暴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