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因素包括年龄(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风险高,男性高于女性)、生活方式(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
一、基本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当狭窄程度严重到一定程度,并且斑块破裂、出血等导致血栓形成时,就会完全阻塞血管,使心肌持续缺血缺氧,最终引发心肌梗死。例如,长期的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脂质容易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不断进展,会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
2.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痉挛可使原本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血管进一步收缩,引起血管完全闭塞,从而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比如,一些诱因如大量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在有冠状动脉基础病变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二、诱发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增加。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风险较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例如,50-69岁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年龄段,这与长期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关。
性别: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尤其是在绝经前的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男性往往有更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而且雄激素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男性在相同年龄阶段比女性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
2.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长期吸烟的人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据相关研究,吸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6倍。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食物会导致血脂升高,过多的胆固醇等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例如,长期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缺乏运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因为运动有助于维持血管的弹性、调节血脂和血压等,缺乏运动则会破坏这些生理平衡,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几率。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可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还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时间连续加班、重体力劳动后都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
情绪激动:强烈的情绪激动,如暴怒、极度焦虑等,会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容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例如,在争吵、大喜大悲等情绪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可能会突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基础疾病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壁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粥样斑块形成,同时高血压会加重心脏的后负荷,使心肌肥厚,进一步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和缺血风险。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2-3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代谢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时,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有血脂异常等情况,进一步加重了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肥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关。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这些因素都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肥胖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脏的耗氧量增加,从而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