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需关注多方面问题,包括意识与精神状态方面,要观察意识障碍程度及精神症状;颅内压相关方面,需监测颅内压增高及脑疝风险;生命体征方面,要留意体温异常和血压波动;神经系统功能监测方面,要观察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并发症预防方面,要防范再出血、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分别针对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相应护理。
一、意识与精神状态方面的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因颅内出血导致脑组织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意识障碍的程度变化能反映病情的进展或好转,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之反应、瞳孔对光反射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意识障碍可能表现得更为隐匿,需更细致地通过肢体活动、哭闹反应等判断;老年患者则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意识障碍的观察需要结合其既往的认知状态进行对比。
2.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精神异常,如烦躁不安、谵妄等。这可能与出血刺激脑组织、颅内压变化等因素有关。在护理时要注意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避免患者因烦躁而发生意外,如自行拔除引流管等。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到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对精神症状产生的影响,相对男性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特点,护理时需针对性关注。
二、颅内压相关护理问题
1.颅内压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导致颅内压升高,表现为头痛、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需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通过观察患者的头痛程度、呕吐频率等判断。护理中要避免患者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格外注意前囟的张力等情况;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颅内压增高的应对需更加谨慎。
2.脑疝风险:颅内压持续增高可能引发脑疝,这是严重的并发症。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瞳孔大小不等、一侧肢体肌力下降等脑疝前驱症状。在护理过程中,保持患者头部适当抬高,一般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本身颅内压调节能力可能较差,更要严格控制相关诱发因素。
三、生命体征方面的护理问题
1.体温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原因可能是吸收热或并发感染等。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要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如温水擦浴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物理降温是更安全有效的方式;老年患者体温变化可能不明显,需通过其他生命体征综合判断感染等情况。
2.血压波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伴有血压波动,过高的血压会加重出血,过低的血压会影响脑灌注。要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配合医生进行调整。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平时血压控制情况不同,此次出血后的血压管理需更加个体化,要考虑到降压药物对脑灌注的影响。
四、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相关护理问题
1.肢体运动障碍:观察患者肢体的运动情况,如肌力、肌张力等。若出现肢体活动受限,要预防压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大运动发育情况与正常儿童的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长期卧床等因素,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更为复杂,需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早期介入(在病情允许情况下)。
2.感觉障碍: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觉减退或过敏等情况,防止患者因感觉障碍而受伤,如烫伤、冻伤等。对于女性患者,在感觉障碍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过热或过冷的物品接触皮肤。
五、并发症预防相关护理问题
1.再出血风险:绝对卧床休息是预防再出血的重要措施,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的重要性。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再次头痛、呕吐加重等再出血表现。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需劝导其改正,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再出血风险。
2.肺部感染风险:由于患者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易积聚,易发生肺部感染。要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吸痰等操作。对于儿童患者,其呼吸道更娇嫩,翻身拍背的力度要适中;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相对较弱,肺部感染的预防要更加注重呼吸道护理。
3.泌尿系统感染风险: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要保持会阴部清洁,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等。对于女性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相对男性更高,要加强会阴部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