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病因复杂,主要分为感染后免疫反应、非感染性因素及其他特殊类型,致病机制涉及感染相关病因如β-溶血性链球菌和其他病原体感染,非感染性病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及药物毒素等;特殊人群中儿童5-12岁高发且症状不典型,老年合并症多且症状隐匿,妊娠期女性生理变化及并发症风险大;其病理生理机制包含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系统激活及肾小球损伤表现;预防与早期识别需注重感染预防、高危人群监测及典型与非典型症状识别,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需警惕严重并发症。
一、急性肾炎的病因分类及致病机制
急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主要分为感染后免疫反应、非感染性因素及其他特殊类型,以下为具体致病机制分析:
1、感染相关病因
(1)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最常见诱因,占儿童急性肾炎病例的80%~90%。致病菌株以A组12型为主,感染后2~3周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肾小球炎症。典型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如脓疱疮)后发病,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常升高。
(2)其他病原体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病毒(如柯萨奇病毒B组、EB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此类病例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病程可能更隐匿,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检测。
2、非感染性病因
(1)系统性红斑狼疮:约5%的急性肾炎患者存在狼疮性肾炎可能,尤其青年女性需警惕。特征性表现为抗核抗体阳性、补体C3/C4降低,伴皮疹、关节痛等系统症状。
(2)过敏性紫癜:儿童多见,肾损害发生率约30%~50%。病理以IgA沉积为主,典型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紫癜、腹痛及关节肿痛,尿常规可见血尿、蛋白尿。
(3)药物及毒素:青霉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能诱发急性间质性肾炎,需详细询问用药史。重金属(如铅、汞)中毒也可能导致肾损害,需结合职业暴露史排查。
二、特殊人群的发病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
(1)年龄风险:5~12岁为高发年龄段,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相关。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可能与激素水平差异有关。
(2)症状不典型:部分患儿仅表现为轻度水肿、血压升高,需常规监测尿常规。新生儿急性肾炎常与宫内感染相关,预后较差,需早期识别。
2、老年群体
(1)合并症影响:糖尿病患者易并发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患者可能因肾动脉硬化加重病情。需定期检测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症状隐匿: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需警惕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
3、妊娠期女性
(1)生理变化:妊娠期血容量增加30%~45%,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可能掩盖早期肾损害。
(2)并发症风险:子痫前期患者急性肾炎发生率增加,需监测血压及尿蛋白。
三、急性肾炎的病理生理机制
1、免疫复合物沉积
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抗M蛋白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
2、补体系统激活
经典途径激活后,C3转化酶形成,C3a、C5a等过敏毒素释放,引发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C3水平在发病6~8周内常降低,恢复时间与预后相关。
3、肾小球损伤表现
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扩张、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C3沿毛细血管壁颗粒状沉积。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
四、急性肾炎的预防与早期识别
1、感染预防
(1)链球菌感染预防: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扁桃体炎、中耳炎等感染灶。高危人群(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者)可考虑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导致感染。脓疱疮患者需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2、高危人群监测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定期检测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
(2)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尿常规,持续至病情稳定。
3、早期症状识别
(1)典型表现:晨起眼睑水肿、尿色加深(如洗肉水样)、尿量减少。
(2)非典型表现:乏力、头晕、血压升高(儿童收缩压>120mmHg需警惕)。
急性肾炎的病因复杂,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征综合判断。儿童、老年及妊娠期女性为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及预防。早期识别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