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是肾脏炎症性疾病统称,由多种原因引发,有尿液异常、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表现,分为急性、慢性、急进性、继发性等类型,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肾穿刺活检诊断,治疗包括一般、病因、对症治疗及延缓肾功能恶化,不同类型有不同特点,患者需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
病因:可由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自身免疫紊乱(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累及肾脏)、遗传因素(如遗传性肾炎)、药物或中毒(如某些抗生素、重金属中毒等)等多种因素引发。不同类型肾炎病因有所差异,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多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前驱病史,如咽炎、扁桃体炎等;而狼疮性肾炎则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致,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
临床表现:
尿液异常:常见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时尿液颜色可呈洗肉水样等;蛋白尿也是常见表现,尿中泡沫增多往往是蛋白尿的一个提示;还可能出现尿量的改变,如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多尿情况。
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可表现为晨起眼睑浮肿明显,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等。水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
高血压:部分肾炎患者会出现高血压,血压可呈轻度或中度升高,高血压的发生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相关。
肾功能损害:病情进展时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进而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及各系统受累的表现,如贫血、乏力、恶心、呕吐等。
分类: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较急,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因链球菌感染等引发,病程多在数月以内,多数患者可治愈。
慢性肾小球肾炎:由多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起病隐匿,病情迁延,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超过三个月,病情时轻时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迅速,在短时间内(数周或数月)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可表现为少尿或无尿,预后较差,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由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如狼疮性肾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与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有关)、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肾脏损害有关)等,除了有肾炎的一般表现外,还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如是否有感染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血压、水肿情况、有无贫血貌等。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发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明确蛋白尿的程度;尿沉渣镜检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的具体形态及数量等。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及贫血的程度;血生化检查可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还可检测电解质、白蛋白等指标;自身抗体检查对于继发性肾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自身抗体等。
肾穿刺活检:对于明确肾炎的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病情复杂的患者,肾穿刺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但该检查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可适当活动;注意低盐饮食,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等。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引起的肾炎需积极控制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肾炎需进行相应的免疫调节治疗等。
对症治疗:针对水肿、高血压等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等。
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慢性肾炎患者,需采取措施延缓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如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避免肾毒性药物等。
不同类型的肾炎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下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措施。例如儿童患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经过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女性患狼疮性肾炎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需关注自身免疫病的整体控制;长期高蛋白饮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肾炎病情,因此患者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对于有肾炎病史的患者,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