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性肾病是2型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发病与多元醇途径激活、非酶糖基化、RAAS激活等机制有关,病理有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病变,临床表现早期可有无症状微量白蛋白尿,中期有临床白蛋白尿、水肿等,晚期肾功能减退,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尿白蛋白检测、肾功能检查、肾活检等,治疗需控制血糖、血压,调整生活方式,预防要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定期监测。
一、发病机制
1.多元醇途径激活:高血糖状态下,醛糖还原酶被激活,使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导致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堆积,引起细胞功能紊乱,参与肾脏病变的发生发展。
2.非酶糖基化:葡萄糖与蛋白质发生非酶糖基化反应,形成糖基化终产物(AGEs),AGEs可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病变。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糖尿病时RAAS过度激活,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增多,可引起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进而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
二、病理改变
1.肾小球病变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是早期重要病理改变之一,电镜下可见基底膜弥漫性或节段性增厚。
肾小球系膜区基质增多: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使系膜区扩大,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
结节性病变:典型的结节性病变为Kimmelstiel-Wilson结节,多见于晚期患者,结节位于肾小球系膜区,由细胞外基质组成。
2.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出现浊肿、脂肪变性等,间质可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等改变。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尿中白蛋白排泄率在20-200μg/min之间,此时肾小球滤过率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
2.中期:临床白蛋白尿出现,尿白蛋白排泄率大于200μg/min,患者可出现水肿,多从眼睑、下肢开始,部分患者血压可升高。
3.晚期: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出现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高血压,最终发展为肾衰竭,表现为恶心、呕吐、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等。
四、危险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肾病的风险增加,中老年患者相对更易出现。
2.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女性患者在相同病情下可能有不同的进展情况,但总体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3.生活方式
高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是导致肾病的关键因素,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持续升高,会加重肾脏病变。
高血压:高血压会加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发生肾病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
高脂血症:高血脂可导致肾小球硬化等病变,促进肾病的发生发展。
吸烟: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加重肾脏的缺血缺氧,增加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风险。
4.病史:有长期2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肾病的可能性较大,且病史越长,风险越高。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相对更易患2型糖尿病性肾病。
五、诊断
1.尿白蛋白检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等,早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血肌酐升高、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可用于评估肾病的严重程度。
3.肾活检:对于诊断不明确或需鉴别其他肾脏疾病时,肾活检有重要价值,可明确肾脏病理改变情况。
六、治疗与预防
1.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可延缓肾病的进展,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方案。
2.控制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需注意监测血钾等指标,特殊人群如孕妇等使用需谨慎。
3.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优质低蛋白饮食),适量运动,戒烟等,有助于控制病情。
4.预防: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进行尿白蛋白检测和肾功能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2型糖尿病性肾病,降低其发生和进展的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已有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更需加强监测和综合管理,因为这些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性肾病的风险更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要更加谨慎和个体化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