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是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好发于30-60岁成年人且女性略多。其位于内听道或桥小脑角区,表现与生长部位和程度相关,早期听力下降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听力检查,治疗有观察等待、手术、放射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手术是主要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放射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儿童、老年、女性治疗需综合考虑不同因素。
一、定义
听神经瘤是一种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与基因突变、遗传因素等有关,好发于成年人,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女性略多于男性。
二、解剖位置与临床表现相关关系
听神经瘤主要位于内听道内或桥小脑角区,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和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早期通常表现为单侧渐进性听力下降,多为高频听力首先受损,患者可能会感觉自己听不清高频声音,如鸟叫声等;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出现耳鸣,表现为单侧耳朵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异常声响;肿瘤进一步增大压迫周围神经等结构时,可出现面部麻木、疼痛、面瘫等症状,还可能引起眩晕,表现为平衡感失调、行走不稳等;当肿瘤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时,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肢体无力等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听神经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可发现直径很小的听神经瘤,对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通过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以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压迫内听道、脑干等结构。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用于辅助诊断,能显示内听道是否扩大等情况,但对于较小肿瘤的显示不如MRI敏感。
2.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可以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帮助判断听力下降的情况,对于早期发现听神经瘤导致的听力改变有重要意义。
听性脑干反应(ABR):能够检测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对于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发现亚临床的听神经瘤病变。
四、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
对于一些体积较小、无症状或症状很轻的听神经瘤患者,如果肿瘤生长缓慢,可以选择观察等待,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定期复查MRI)和听力等相关检查,密切监测肿瘤的变化情况。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等有创治疗的情况。
2.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听神经瘤的主要有效方法之一,常用的手术入路有经迷路入路、乙状窦后入路等。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面神经等重要结构的功能。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肿瘤较大且有明显症状的患者,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例如,对于肿瘤体积较大,已经出现明显听力下降、面瘫等严重症状的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放射治疗
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等,适用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以及肿瘤体积较小、生长缓慢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通过射线杀死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但放射治疗起效相对较慢,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肿瘤的缩小等变化,而且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放射性脑水肿等,需要密切监测。对于一些老年患者,身体基础状况较差,手术风险高,但肿瘤有生长趋势的情况,可以考虑放射治疗。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听神经瘤非常罕见,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诊断时需要更加仔细地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听力检查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治疗时要更加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放射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大,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观察等方式,除非肿瘤有危及生命等严重情况才考虑放射治疗。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诊断和治疗听神经瘤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情况。对于老年患者选择观察等待的情况较多,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和放射治疗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观察等待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以及听神经瘤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考虑手术治疗,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3.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听神经瘤时,除了考虑疾病本身的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到生育等问题。如果是育龄女性,在进行放射治疗等可能影响生殖系统的治疗前,需要充分沟通,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在手术治疗后,也要关注术后恢复对生育等方面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如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可能对产后护理等产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