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可由肾小球源性因素和非肾小球源性因素引起。肾小球源性因素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如IgA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及免疫炎症反应可致尿潜血;非肾小球源性因素包括泌尿系统感染(炎症致黏膜损伤出血)、泌尿系统结石(结石损伤黏膜出血)、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破裂出血)、药物因素(部分药物致肾功能不全患者滤过膜损伤)、剧烈运动(可能致运动性血尿),且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注意相关因素对尿潜血的影响。
一、肾小球源性因素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病理类型影响
如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激活炎症细胞,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尿潜血。研究表明,约40%-40%的IgA肾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潜血。对于儿童IgA肾病患者,其临床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往往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诱发血尿发作。
微小病变型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融合,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从而出现尿潜血。在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型肾病占比较高,约80%左右,儿童患者发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发病时除了尿潜血,还可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等表现。
2.免疫炎症反应作用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免疫炎症反应是关键环节。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表现为尿潜血。在女性患者中,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易感性可能与性激素等因素有关,女性IgA肾病患者的发病率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但总体发病机制主要还是免疫炎症反应主导。
二、非肾小球源性因素
(一)泌尿系统感染
1.感染机制
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如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尿道、膀胱、肾盂等部位的炎症反应。炎症导致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从而出现尿潜血。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泌尿系统感染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可能与尿路结构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女孩由于尿道短等解剖特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尿潜血时往往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成年女性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病率也高于男性,与性生活等因素可能有关。
2.炎症对尿潜血的影响
炎症介质的释放会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使红细胞更容易通过受损的滤过屏障进入尿液。例如,感染时产生的前列腺素等物质会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红细胞漏出。
(二)泌尿系统结石
1.结石损伤机制
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结石对黏膜的损伤程度与结石的大小、形状、活动度等有关。较大的结石或尖锐的结石对黏膜的损伤更严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结石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相对较少见,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因素有关;成人泌尿系统结石则与代谢异常、饮食习惯等有关,如长期饮水少、高钙饮食等易导致结石形成,进而引起尿潜血。
2.出血与尿潜血的关系
黏膜损伤后,红细胞进入尿液,通过尿常规等检查可发现尿潜血。如果结石引起尿路梗阻,还可能导致肾积水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肾功能,同时加重尿潜血的情况。
(三)泌尿系统肿瘤
1.肿瘤导致尿潜血的原理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组织本身的血管壁比较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肾癌在成人肾脏肿瘤中较为常见,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吸烟等有关;膀胱癌的发病与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慢性膀胱炎等因素有关。在不同年龄患者中,泌尿系统肿瘤的好发年龄不同,肾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膀胱癌也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对于这些肿瘤患者,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肾癌患者可能出现腰痛、腹部肿块等,膀胱癌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等。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尿潜血,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损伤肾小管-间质或肾小球,引起滤过膜损伤,导致尿潜血。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患者的肾功能状态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减退,药物排泄减慢,更容易因药物引起尿潜血等不良反应。
2.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尿潜血,称为运动性血尿。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肾脏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等有关。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诱发或加重尿潜血。但一般来说,生理性的运动性血尿在休息后可缓解。然而,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以免对肾脏造成进一步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