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型尿是尿液中出现由蛋白质、细胞或其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肾病出现管型尿机制包括肾小球疾病相关(滤过膜损伤、细胞成分参与)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相关(肾小管功能异常、尿液成分改变),不同肾病类型管型尿有不同特点,儿童和老年肾病出现管型尿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管型尿的定义
管型尿是指在尿液中出现管型,管型是由蛋白质、细胞或其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二、肾病出现管型尿的机制
(一)肾小球疾病相关管型尿
1.肾小球滤过膜损伤
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如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能限制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的通过,但患病时,血浆中的蛋白质等成分容易通过滤过膜进入原尿。例如,在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中,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滤过膜结构和功能破坏,大量血浆蛋白滤出。这些蛋白质进入肾小管后,在肾小管内浓缩、凝固,形成管型。
以膜性肾病为例,其病理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有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增厚,通透性明显改变,大量蛋白质从肾小球滤出,进而形成管型尿。
2.细胞成分的参与
肾小球疾病时,肾小球内的细胞会发生变化,如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等。这些细胞脱落后进入肾小管,与蛋白质等成分一起形成管型。例如,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可进入肾小管,与蛋白质等物质共同构成管型的核心成分,进而形成细胞管型等。
(二)肾小管-间质疾病相关管型尿
1.肾小管功能异常
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分泌等功能。当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肾小管间质肾炎等,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蛋白质等不能被正常重吸收而进入尿液。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本身也可能产生异常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肾小管内聚集、凝固形成管型。例如,在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中,某些药物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异常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形成管型。
以镇痛剂肾病为例,长期服用镇痛剂可损伤肾小管间质,肾小管功能受损,蛋白质等成分在肾小管内形成管型,导致管型尿的出现。
2.尿液成分改变
肾病时,尿液的酸碱度、渗透压等成分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在酸性尿液中,蛋白质更容易凝固。当肾病患者尿液的酸碱度等发生变化时,有利于管型的形成。比如,一些肾小球疾病患者由于疾病导致尿液酸碱平衡失调,使得蛋白质等更容易在肾小管内凝固形成管型。
三、不同肾病类型对应的管型尿特点
(一)肾小球肾炎
1.急性肾小球肾炎
常见红细胞管型,这是因为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从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与蛋白质等成分一起形成红细胞管型。同时,也可能出现透明管型增多,透明管型主要由T-H糖蛋白等组成,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可能会增多。
2.慢性肾小球肾炎
可见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变性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凝聚在管型基质上形成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长期受损,不断有蛋白质等成分进入肾小管形成管型,且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进一步变性形成颗粒管型。
(二)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尿中可出现大量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由于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肾小管内蛋白质含量极高,容易形成各种管型,其中以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较为常见。
(三)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时,可出现白细胞管型,这是因为肾小管-间质炎症时,大量白细胞浸润肾小管,白细胞与蛋白质等成分形成白细胞管型。同时,也可能有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脱落,与蛋白质等形成上皮细胞管型。
四、特殊人群肾病出现管型尿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肾病
1.特点
儿童肾病如紫癜性肾炎等,出现管型尿的机制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疾病过程中管型尿的表现可能有其特点。例如,紫癜性肾炎的儿童可能出现红细胞管型等,且儿童对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注意事项
儿童肾病患者出现管型尿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肾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护理,避免儿童感染等加重肾病的因素。
(二)老年肾病
1.特点
老年肾病患者如糖尿病肾病等,出现管型尿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其管型尿的形成与老年肾脏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导致的肾脏损伤有关。例如,糖尿病肾病的老年患者,长期高血糖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容易出现各种管型尿。
2.注意事项
老年肾病患者出现管型尿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治疗肾病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在用药时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支持,因为肾病可能导致营养物质丢失,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老年人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