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采集需询问基础疾病史包括原发性肾脏疾病、慢性病及肾毒性药物使用史,临床表现观察早期可能无特异症状、进展期有消化、水钠代谢、贫血、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见血红蛋白降低、尿常规有异常、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有变化、血生化有电解质紊乱、尿液生化有尿蛋白定量及渗透压改变,影像学检查超声可看肾大小形态、CT或MRI可显结构,特殊人群需考虑儿童、女性、特殊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人群相关情况。
一、病史采集
1.基础疾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史,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慢性疾病史,不同基础疾病导致肾损伤的机制及病程进展特点不同,需全面了解以辅助诊断。例如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病程进展有其特定规律;肾小球肾炎则与免疫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结构相关。
2.药物使用史:询问患者是否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肾脏,影响肾功能评估,不同肾毒性药物对肾脏损伤的靶点和程度各异,需明确用药情况对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观察
1.早期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轻度乏力、夜尿增多等,易被忽视,需仔细询问患者日常体力状况及排尿规律变化,因夜尿增多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减退的早期信号。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水钠代谢紊乱导致的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水肿;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头晕等,这是由于肾功能衰竭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引起贫血;还可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表现,如高钾血症时可能有心律失常风险等,不同系统表现反映了肾功能衰竭对机体多系统的影响。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这是因为肾功能衰竭时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红细胞生成,贫血程度常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相关,通过血红蛋白水平可初步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及贫血严重程度。
2.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异常。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受损,血尿可能由肾小球源性或肾小管源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管型尿则反映肾脏特定部位有病理改变,如红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
3.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Scr):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经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血肌酐水平易受肌肉量、饮食等因素影响,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能更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基于血肌酐、年龄、性别等的公式,如CKD-EPI公式等,eGFR下降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诊断依据,不同eGFR水平对应不同的肾功能分期。
4.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低钙血症(血钙<2.1mmol/L)、高磷血症(血磷>1.45mmol/L)等,这些电解质紊乱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过程中常见的代谢失衡情况,与肾脏排泌及调节功能障碍相关。
5.尿液生化检查:检测尿蛋白定量,了解蛋白尿程度,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为蛋白尿,>3.5g为大量蛋白尿;检测尿渗透压,可反映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尿渗透压降低,提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体积可能正常或增大,晚期则出现肾脏缩小、皮质变薄等改变,通过超声检查还能发现肾脏有无结石、囊肿等结构异常,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肾脏疾病导致的肾功能损害。
2.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结构,发现如多囊肾等先天性肾脏结构异常,对于诊断由肾脏结构性病变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有重要价值,能明确肾脏形态及内部结构的详细情况,为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患者:需考虑先天性肾脏疾病(如先天性肾发育不良)、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等特殊病因,儿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要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注意与儿童期常见的肾脏疾病相鉴别,其病史中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等特点需重点询问。
2.女性患者:要询问妊娠相关病史,如是否有妊娠相关肾损害(如子痫前期导致的肾损伤),妊娠过程中出现的肾脏功能变化可能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诱因之一,需详细了解妊娠史对肾功能的影响。
3.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盐饮食者可能加重水钠潴留,影响肾功能评估,过度劳累人群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干扰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诊断时需结合其生活方式调整信息综合分析。
4.有既往病史人群:对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者,要明确高血压肾损害的病程阶段,其肾脏损伤有渐进性特点,需依据血压控制情况、肾功能变化等综合判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及病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