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现象,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有危害,可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电泳检测,需针对病因及一般治疗,如肾小球肾炎用激素等药、糖尿病肾病控血糖血压、间质性肾炎治原发病,饮食调整优质低蛋白、保证休息。
蛋白尿的分类
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多发生于健康人,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情况。例如,剧烈运动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可能暂时增加,导致少量蛋白质漏出,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不超过1g,诱因去除后蛋白尿可迅速消失。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年轻人因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相对更易发生。
体位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站立或脊柱前凸姿势时蛋白尿增多,平卧休息后蛋白尿减轻或消失。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肾静脉受压等因素有关,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少,通常不超过1g。
病理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性蛋白尿,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使血浆蛋白大量滤过。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早期、狼疮性肾炎等疾病。例如,肾小球肾炎时,炎症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改变,大量白蛋白等蛋白质漏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从几克到几十克不等。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机制有所不同,如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随着病程进展,高血糖等因素损伤肾小球微血管,引发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主要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重吸收障碍,导致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重金属(如汞、镉、铅等)中毒等。例如,间质性肾炎可影响肾小管的正常功能,使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尿中出现β?-微球蛋白等小分子蛋白质增多,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在1-2g左右,不同年龄人群患病后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有所差异,比如老年人群本身肾脏功能有一定减退,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
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引起的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后期、糖尿病肾病晚期等。此时尿液中既含有大分子的白蛋白等,又含有小分子的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蛋白尿的危害
对肾脏的影响:持续的蛋白尿会加重肾脏的损伤,促进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进程。例如,大量蛋白质漏出后,肾脏为了处理这些异常物质,会调动自身的修复和代偿机制,但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会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性恶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不同年龄的患者,肾脏的储备功能不同,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长期蛋白尿对其肾脏生长发育影响更大;老年患者本身肾脏功能逐渐减退,蛋白尿会加速肾功能的衰退。
对全身的影响: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会导致机体蛋白质营养不良,出现低蛋白血症,表现为水肿、抵抗力下降等。水肿可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逐渐蔓延全身。低蛋白血症还会影响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如免疫功能下降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女性可能在一些基础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等情况下更易出现蛋白尿相关的全身影响,而男性在糖尿病肾病等疾病中蛋白尿带来的全身影响也不容忽视。生活方式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等会加重水肿等情况,不利于病情控制。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高血压病史,蛋白尿会加重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蛋白尿的检测方法
尿常规:可初步检测尿中是否有蛋白质,常用尿蛋白试纸条法,通过试纸与尿液中蛋白质发生反应显色来初步判断尿蛋白的有无及大致程度,但该方法敏感性有限,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收集24小时的尿液,测定其中蛋白质的含量,能更精确地反映蛋白尿的程度,是诊断蛋白尿及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例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称为大量蛋白尿,常见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不同年龄人群留取24小时尿液的操作要求有所不同,儿童留取时需要家长协助确保尿液收集完整,要注意避免尿液污染等情况。
尿蛋白电泳:可以区分尿中蛋白质是大分子的白蛋白还是小分子的蛋白质等,有助于判断蛋白尿的来源是肾小球还是肾小管等,比如尿蛋白电泳显示以白蛋白为主多提示肾小球性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质为主多提示肾小管性蛋白尿。
蛋白尿的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肾小球肾炎:如果是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蛋白尿,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等采取相应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有差异,儿童使用免疫抑制剂需更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肾病:对于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蛋白尿,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压等。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等,如使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控制血压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等,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
间质性肾炎:由间质性肾炎引起的蛋白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去除重金属接触等诱因,使用相应药物改善肾小管间质的炎症等。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适量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及蛋白尿程度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摄入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质,同时要保证热量供应,避免因蛋白质限制导致营养不良。不同年龄人群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满足生长需求;老年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限制蛋白质而影响机体功能。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有利于肾脏功能的恢复,尤其对于有蛋白尿的患者,劳累可能加重肾脏负担,使蛋白尿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