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肾衰竭由肾前、肾性、肾后因素引起,起病急,及时除因肾功能可能恢复;慢性肾衰竭由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而来,呈慢性进展,可致尿毒症需肾替代治疗。临床表现上急性有少尿或无尿、多尿、恢复期等期表现,慢性早期不特异,中晚期有多系统症状。诊断靠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及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急性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肾替代治疗;慢性控制基础病、延缓进展、必要时肾替代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肾衰竭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维水电解质平衡等,老年要谨慎用药等,妊娠期要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等。
一、肾衰竭的定义
肾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肾脏具有过滤血液、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当肾衰竭发生时,这些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二、肾衰竭的分类
(一)急性肾衰竭
1.病因:通常由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不足,常见于大量失血、脱水等情况)、肾性因素(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坏死等肾脏本身的病变)、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如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起。不同年龄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急性肾衰竭可能与感染、先天性尿路畸形等有关;老年人可能更多与肾前性血容量不足、肾后性尿路梗阻等相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脱水、不合理用药等可能增加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风险。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群肾后性急性肾衰竭风险较高。
2.特点:起病较急,若能及时去除病因,肾功能有可能部分或完全恢复。
(二)慢性肾衰竭
1.病因:多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逐渐发展而来,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不同性别上,某些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可能有性别差异,例如糖尿病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及进展情况可能因个体代谢等因素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蛋白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有基础肾脏疾病病史且未有效控制病情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2.特点:病情呈慢性进行性进展,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
三、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肾衰竭
1.少尿或无尿期:尿量显著减少,同时伴有代谢废物积聚,如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还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低钠血症等,酸碱平衡失调,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
2.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时期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的纠正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如低钾血症等,同时代谢废物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积聚。
3.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但完全恢复正常可能需要一定时间,部分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二)慢性肾衰竭
1.早期:可能仅有乏力、夜尿增多等不特异表现,容易被忽视。
2.进展到中晚期:会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如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血液系统可出现贫血;神经系统可出现头晕、失眠、烦躁等;皮肤表现为皮肤瘙痒等。
四、肾衰竭的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尿素氮也常升高。同时检测电解质(如钾、钠、钙、磷等)、酸碱平衡指标等,以了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
2.尿液检查:观察尿液的量、颜色、成分等,如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可评估蛋白尿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急性肾衰竭时肾脏可能增大,慢性肾衰竭时肾脏可能缩小、结构紊乱等。
2.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详细地了解肾脏的结构,发现是否有结石、肿瘤、畸形等病变,辅助诊断肾衰竭的病因。
五、肾衰竭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肾衰竭
1.治疗基础病因:针对肾前性因素补充血容量,肾性因素进行相应的肾脏疾病治疗,肾后性因素解除尿路梗阻等。
2.肾脏替代治疗:在少尿或无尿期、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帮助清除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慢性肾衰竭
1.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病,如糖尿病肾病控制血糖、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控制血压等。
2.延缓肾衰竭进展:通过饮食管理(如低蛋白饮食等)、纠正贫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控制血压等措施延缓肾衰竭进展。
3.肾脏替代治疗:当发展到尿毒症阶段时,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治疗。
六、特殊人群肾衰竭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肾衰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衰竭对其影响更大。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的水电解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药物使用需严格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对儿童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保证营养供应以满足生长需求。
(二)老年肾衰竭
老年人肾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中要更加谨慎用药,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因为肾衰竭常合并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等,在治疗肾衰竭过程中要注意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监测血压、心脏功能等指标,生活上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三)妊娠期肾衰竭
妊娠期发生肾衰竭较为特殊,要考虑胎儿的情况。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所以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肾功能和胎儿的发育情况,如通过超声等检查监测胎儿生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