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类。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致结构功能受损,不同年龄性别发病有特点,肾小管-间质疾病由多种原因致间质损伤,女性因生理特点肾盂肾炎易反复发作;继发性肾脏疾病里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致肾改变,高血压肾损害因长期高血压致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因自身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受损且育龄期女性多见;遗传性肾脏疾病多囊肾因基因变异致囊肿破坏肾,Alport综合征因编码基因突导致肾基底膜异常,不同类型发病年龄性别有差异。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多种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激活补体系统等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链球菌的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若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病情迁延,可能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其免疫病理机制各有特点,但最终都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儿童期的肾小球肾炎如紫癜性肾炎,可能与儿童接触过敏原等因素有关;中青年人群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更为常见,性别差异可能与自身免疫调节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肾小球肾炎的进展。有肾小球肾炎病史的患者若未规范治疗,更易向慢性肾衰竭发展。
2.肾小管-间质疾病:
发病机制:多种原因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如药物(某些抗生素、止痛剂等)、感染(肾盂肾炎反复发作)、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小管间质等。药物性因素中,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引起马兜铃酸肾病,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间质纤维化等;肾盂肾炎反复感染时,细菌及其毒素持续损伤肾小管间质,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以及间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肾脏整体功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肾盂肾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若反复发作肾盂肾炎未得到有效控制,更易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憋尿等可能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预防疾病进展。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糖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同时,多元醇途径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等代谢紊乱参与其中,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病理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病情进展更快。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均可发病。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并发糖尿病肾病。生活方式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情况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病情进展。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监测肾功能。
2.高血压肾损害: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导致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关键因素,持续的高血压状态破坏了肾脏的自身调节机制,使得肾脏灌注和滤过功能失衡,逐渐影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高血压肾损害的风险也相应升高。生活方式中,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等因素会加重高血压病情,进而促进高血压肾损害的发展。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延缓肾损害进展。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发病机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等肾脏组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损伤。其免疫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自身抗体的参与,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内沉积,引发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逐渐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9倍。育龄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相关。生活方式中,感染、日晒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进而影响肾脏受累情况。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女性在育龄期需特别注意病情监测和管理,避免疾病活动加重肾脏损害。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
发病机制: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多个囊肿,逐渐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由PKD1或PKD2基因变异引起,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囊肿蛋白功能异常,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紊乱,囊肿不断增大,压迫周围肾组织,使肾单位减少,滤过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年龄性别因素: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通常在成年后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多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病。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增大,病情逐渐进展。生活方式中,避免腰部外伤等可能减少囊肿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延缓病情进展有一定帮助。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进行基因检测等早期筛查,以便早期干预。
2.Alport综合征:
发病机制:是一种遗传性肾小球疾病,主要由编码Ⅳ型胶原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变薄或增厚,超微结构改变,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年龄性别因素:男性患者病情进展通常较快,女性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病,男性患者一般在青春期后肾功能逐渐减退,女性患者可能在成年后才出现明显的肾功能异常。生活方式中,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减少血尿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应关注后代的肾脏健康,早期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