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肾病是因尿路梗阻引发的肾脏疾病,病因包括机械性和动力性梗阻因素,病理生理会出现尿路扩张和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有疼痛、排尿异常、肾功能不全表现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解除梗阻(针对病因、引流尿液)和保护肾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治感染),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患者应注意生活方式以预防。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机械性梗阻因素
先天性因素:儿童中常见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这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该部位的肌层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使得尿液从肾盂流向输尿管的通道受阻;还有尿道瓣膜,是男性新生儿尿道先天性异常,瓣膜可阻碍尿液排出。
后天性因素:对于成年人,泌尿系统结石是常见原因,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可堵塞尿路,影响尿液流通;前列腺增生在中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进而引起尿路梗阻;盆腔肿瘤如宫颈癌、直肠癌等生长过程中可能侵犯输尿管,造成梗阻;腹腔手术也可能因粘连等原因导致尿路梗阻。
2.动力性梗阻因素:神经源性膀胱是常见的动力性梗阻原因,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可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尿液不能正常排出,引发梗阻性肾病。
二、病理生理改变
1.梗阻部位以上尿路扩张:当尿路发生梗阻时,梗阻部位以上的肾盂、输尿管会逐渐扩张。这是因为尿液排出受阻,积聚在梗阻部位以上,压力逐渐升高,导致尿路扩张。长期的尿路扩张会使肾盂肾盏的平滑肌变薄,肾实质受到压迫,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肾功能损害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路梗阻导致肾盂内压力升高,压迫肾实质内的血管,使肾血流量减少,同时肾小球囊内压力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例如,动物实验表明,梗阻性肾病模型中肾小球滤过率会明显下降。
肾小管功能障碍:梗阻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形态和功能变化,如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等,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等功能。长期梗阻还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上尿路梗阻时多表现为腰部或腹部疼痛,可为胀痛或绞痛,如输尿管结石引起的梗阻常表现为剧烈的肾绞痛,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下尿路梗阻时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如前列腺增生患者会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等待等。
排尿异常:下尿路梗阻时可出现尿潴留,即膀胱内大量尿液不能排出;也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这可能是由于梗阻导致膀胱残余尿量增加,膀胱有效容量减少,或者合并尿路感染等原因引起。
肾功能不全表现:慢性梗阻性肾病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水肿、贫血等。急性梗阻如双侧尿路完全梗阻可迅速出现无尿、肾功能急剧恶化。
2.体征
腹部包块:上尿路梗阻导致肾盂肾盏扩张时,可在腹部触及囊性包块,如肾盂积水明显时可在腰部触及包块。
肾功能不全相关体征: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有贫血貌、血压升高等体征,严重时可出现心包摩擦音等尿毒症相关体征。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梗阻性肾病常用的筛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肾脏的大小、形态、肾盂肾盏扩张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结石等。超声检查无创、简便,能初步判断尿路梗阻的部位和程度。例如,可测量肾盂前后径,一般肾盂前后径大于1cm提示可能有肾盂扩张。
X线静脉肾盂造影(IVP):能显示尿路形态,了解肾盂肾盏的显影情况以及梗阻部位。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尿路中的流动和排泄情况,可明确梗阻的部位和程度,但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造影剂过敏等患者不宜使用。
CT检查:对于诊断尿路梗阻的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包括结石、肿瘤等病变,还可以判断肾脏实质的情况,如肾实质厚度、有无萎缩等。CT尿路成像(CTU)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检查方法,能三维重建尿路图像,更直观地显示梗阻部位。
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无需造影剂,对肾功能不良的患者较为适用,能清楚显示尿路梗阻的部位和形态,尤其对于输尿管梗阻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了解有无血尿、蛋白尿以及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等情况。梗阻性肾病患者如合并尿路感染,尿常规中可出现白细胞、红细胞等;长期梗阻导致肾功能损害时,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等。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能反映肾功能的受损程度。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不全,且可根据其升高的程度大致判断肾功能损害的分期。
五、治疗原则
1.解除梗阻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尿路结石引起的梗阻,可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等;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梗阻可采用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等)或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盆腔肿瘤等引起的梗阻则需要根据肿瘤的情况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相应治疗措施。
引流尿液:对于梗阻严重、病情紧急的情况,可先通过放置输尿管支架、肾穿刺造瘘等方法引流尿液,缓解肾盂内压力,保护肾功能。例如,急性双侧尿路梗阻导致无尿时,可先进行肾穿刺造瘘术,引流尿液,改善肾功能。
2.保护肾功能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的水电解质情况,及时纠正紊乱。如梗阻性肾病患者可能出现高钾血症等,需及时处理,可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等治疗。
防治感染:梗阻性肾病患者由于尿路梗阻,容易合并尿路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使用抗生素治疗,选用对肾功能影响小且针对尿路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同时,要注意积极解除梗阻,从根本上预防感染的反复发作。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梗阻性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的梗阻性肾病多与先天性因素有关,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中老年男性的梗阻性肾病常与前列腺增生等有关,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梗阻性肾病时要注意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以促进肾功能的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应注意保持尿路通畅,避免憋尿等不良习惯,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梗阻性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