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局部向外膨出的异常物,病因有先天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创伤、感染等,未破裂时可能无症状或压迫神经,破裂可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诊断靠CT、MRI、DSA等,治疗有保守、手术、介入,预后因是否破裂而异,可通过控基础病、避外伤、定期体检预防。
一、定义与基本构造
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异常膨出物,就像血管壁上鼓起的小“气球”。正常的脑血管壁有三层结构,内膜、中膜和外膜,当某些因素导致血管壁结构受损或薄弱时,在血流压力作用下,局部血管壁就会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
二、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
部分人群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血管壁先天存在结构异常,比如动脉壁中层先天性发育不良等,使得血管壁相对薄弱,更容易在日后血流冲击下形成动脉瘤。这种情况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可能存在,尤其是有家族性脑血管疾病遗传倾向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了先天性血管壁发育异常的发生概率。
2.后天性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加速血管壁的损伤和老化。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动脉瘤的风险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人群。高血压会不断冲击血管壁,尤其是已经存在一些微小损伤的血管壁,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局部膨出形成动脉瘤。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要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脑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弹性下降、内膜不光滑,血流在不光滑的血管内流动时产生的湍流等因素会增加血管局部的压力,从而促进脑动脉瘤的形成。中老年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人群,也是脑动脉瘤的高发人群之一,这类人群需要注意控制血脂、血糖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创伤:头部受到外伤,尤其是头部的重物撞击等严重创伤,可能直接损伤脑血管壁,导致局部血管壁结构破坏,进而形成动脉瘤。例如交通事故导致的头部外伤,有一定概率会引发脑动脉瘤。对于头部有严重创伤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脑动脉瘤相关症状。
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细菌栓子可能随着血流到达脑血管,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破坏血管壁结构,导致脑动脉瘤形成。感染引起的脑动脉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积极治疗感染并处理动脉瘤。
三、临床表现
1.未破裂的脑动脉瘤
很多未破裂的脑动脉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做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时偶然发现。但当动脉瘤逐渐增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等结构,产生相应症状。例如,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时,可能出现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症状;如果压迫视神经,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等。
2.破裂的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脑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表现。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常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从轻度的嗜睡到重度昏迷不等。出血量较大时,还可能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例如,有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平时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随后意识不清,经检查发现是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果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液刺激或压迫周围脑组织,可能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比如,左侧大脑中动脉区域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引起右侧肢体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如果是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出现脑干受累相关症状,如交叉性瘫痪、眼球运动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筛查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常用方法。在急性期,头颅CT可以发现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有助于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例如,通过头颅CT平扫可以清晰看到脑沟、脑池等部位的高密度出血影。
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于脑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A可以无创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发现颅内是否存在动脉瘤及其位置、大小等情况。例如,通过MRA可以清晰地看到脑动脉的走行以及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对于一些小的动脉瘤也能较好地显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DSA可以详细显示脑血管的全貌,包括动脉瘤的精确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虽然DSA是有创检查,但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DSA可以清楚地看到动脉瘤是宽颈还是窄颈等情况,从而为选择介入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情况非常差、不适合手术或介入治疗的破裂脑动脉瘤患者,可能采取保守治疗。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防治脑血管痉挛等。例如,使用降压药物控制患者的血压在合适范围,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或再出血风险;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但保守治疗的预后相对较差,再出血的风险较高。
2.手术治疗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找到动脉瘤,然后用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隔绝动脉瘤与血流的接触。这种手术方式对于一些适合的脑动脉瘤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位置合适、形态适合夹闭的脑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但开颅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操作要求较高。
3.介入治疗
血管内栓塞治疗: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将栓塞材料(如弹簧圈等)送入动脉瘤内,使动脉瘤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这种治疗方式创伤较小,对于适合的脑动脉瘤患者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一些宽颈动脉瘤等不适合夹闭的情况,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介入治疗也有一定的复发风险等问题需要关注。
六、预后情况
1.未破裂脑动脉瘤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进行合适的治疗(如手术或介入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患者可以长期生存,且动脉瘤再次破裂的风险大大降低。但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随着动脉瘤的增大,破裂风险会逐渐增加。
2.破裂脑动脉瘤
破裂脑动脉瘤的预后相对较差,总体死亡率较高。即使经过治疗,也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而且再出血的风险仍然存在,再次出血会进一步加重病情,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例如,一些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仍可能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七、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有糖尿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目标值)。同时,要注意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高血脂患者: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适当增加运动;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方案,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使血糖稳定在合适水平,因为高血糖也会影响血管健康,增加脑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2.避免头部外伤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头部受到剧烈撞击等外伤。例如,进行一些高危活动如攀岩、高速驾驶等时,要佩戴好防护装备;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系好安全带等。
3.定期体检
对于有家族性脑血管疾病遗传倾向的人群、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MRA等),以便早期发现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病变,做到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