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婴幼儿以乳制品为主食未及时加辅食、儿童挑食偏食致铁摄入少)、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铁吸收)、铁丢失过多(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如肠道畸形等致铁丢失过多)。
一、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时期:婴儿出生时从母体获得的铁量有限,若以乳制品为主食,而乳类含铁量较低,如人乳含铁量约为1.0mg/L,牛乳含铁量约为0.5mg/L,且吸收率仅为10%左右,若不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若未能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强化铁的米粉、肉类、豆类等,就易出现铁摄入不足。
儿童时期:儿童挑食、偏食,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
二、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肠炎等,会影响铁的吸收。例如患有乳糖不耐受症的儿童,因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受损,铁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病,钩虫会吸附在肠道黏膜上,导致肠道慢性失血,同时影响铁的吸收,长期感染钩虫的儿童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食物搭配不合理:某些食物会影响铁的吸收,如谷类中的植酸盐、蔬菜中的草酸盐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铁盐,抑制铁的吸收。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谷物类食物,同时蔬菜搭配不当,会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三、铁丢失过多
急性失血:如外伤、肠套叠、梅克尔憩室等引起的急性大量失血,会导致铁丢失过多,若未及时补充铁,易引发缺铁性贫血。例如小儿因意外创伤导致大量出血,若后续铁补充不及时,就可能发生缺铁性贫血。
慢性失血:是小儿缺铁性贫血较常见的原因。如肠道畸形、息肉、肛裂等导致的慢性肠道失血,以肠道息肉为例,肠道息肉可反复少量出血,长期慢性失血会使体内铁储备逐渐耗竭,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还有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肠道慢性出血,部分小儿对牛奶蛋白过敏,肠道会出现慢性出血,进而导致铁丢失过多。此外,频繁鼻出血也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长期鼻出血的小儿若未得到有效治疗,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