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及丢失过多有关。婴幼儿未及时添加富含铁辅食、青少年挑食偏食、成人及老年人饮食结构不合理等致铁摄入不足;胃大部切除、胃肠疾病患者及长期服抑酸剂者易铁吸收障碍;女性生理期量多、消化道慢性失血及其他慢性失血等会致铁丢失过多。
一、铁摄入不足
(一)婴幼儿人群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6个月后仍以乳类为主食,就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铁含量虽能满足4-6个月婴儿需求,但6个月后就需从辅食中获取足够铁,若辅食添加不及时或种类单一,铁摄入不足风险高。
(二)青少年人群
青少年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饮食中肉类、蛋类等含铁丰富食物摄入少,也易导致铁摄入不足。比如部分青少年存在挑食、偏食习惯,长期不爱吃瘦肉、动物肝脏等含铁食物,就易引发缺铁。
(三)成年人及老年人
成年人若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素食、节食等,会使铁的摄入量不足。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功能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且可能存在饮食偏好,若不注意补充含铁食物,也易出现铁摄入不足情况。
二、铁吸收障碍
(一)胃肠道疾病人群
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吸收;患有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会影响铁在肠道内的正常吸收过程,导致铁吸收障碍。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受损,铁的吸收转运受到影响,长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二)某些药物影响人群
长期服用抑酸剂等药物的人群,会影响胃酸分泌,进而影响铁的溶解和吸收。因为铁的吸收需要在酸性环境下,胃酸缺乏会导致铁难以被溶解吸收,从而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三、铁丢失过多
(一)慢性失血人群
1.女性生理期:女性月经期间每月会有一定量的铁丢失,若月经量过多,如患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导致月经量过多的情况,会使铁丢失增加,长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2.消化道慢性失血:患有消化道溃疡、痔疮、钩虫病等疾病的人群易出现慢性消化道失血。例如消化道溃疡患者,溃疡面不断出血,虽失血量可能不多,但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
3.其他慢性失血情况:如反复鼻出血、咯血等慢性失血情况,也会使铁丢失增多,若不及时纠正,可引发缺铁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