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CT影像表现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及其他表现。平扫时病灶大小形态不一,多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呈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大多强化程度迅速下降呈低密度灶,平衡期持续呈低密度;其他表现有卫星灶及血管侵犯等,卫星灶在有肝硬化基础患者常见,血管侵犯可表现为血管内充盈缺损等。
一、平扫表现
病灶大小与形态:肝癌病灶大小不一,形态多为圆形、类圆形,也可呈不规则形。较小的病灶通常边界相对较清楚,较大的病灶边界可欠清晰。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其病灶的大小和形态可能因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硬化进而引发肝癌的患者,肿瘤可能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发展,形态和大小会受肝硬化背景影响。
密度:大多数原发性肝癌在平扫时表现为低密度灶,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的血供特点与正常肝组织不同,肿瘤细胞代谢活跃但血供相对不足。不过也有少数情况,如富血供的肝癌,可能呈等密度或高密度,但相对少见。
二、增强扫描表现
动脉期:典型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这是由于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动脉期时肿瘤血管丰富,对比剂迅速进入肿瘤内,导致病灶密度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不同年龄患者的肝动脉供血情况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患者肝动脉供血相对较正常,而老年患者可能因血管硬化等因素影响动脉供血,但肝癌在动脉期的强化特点依然存在。
门静脉期:大多数肝癌病灶强化程度迅速下降,表现为低密度灶,因为门静脉是肝的主要回流血管,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门静脉期对比剂快速流出肿瘤。不过也有少数肝癌可能呈等密度,这与肿瘤的血供特点及门静脉回流情况等有关。
平衡期:病灶持续呈低密度,与周围肝组织的密度差异更加明显。
三、其他表现
卫星灶: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在CT影像上可发现卫星灶,即围绕主瘤体存在的小的瘤结节,这在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中较为常见,肝硬化导致肝脏内环境改变,有利于肿瘤细胞的播散形成卫星灶。
血管侵犯:可观察到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形成,表现为血管内出现充盈缺损等异常情况。血管侵犯与肝癌的恶性程度相关,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对肿瘤血管侵犯的影响较小,但总体上血管侵犯的CT表现是相对客观的指标。对于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血管侵犯的发生概率可能更高,需要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