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婴儿期铁储备不足、饮食中铁含量不足)、铁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影响、食物搭配不合理)、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其他失血情况)。
一、铁摄入不足
1.婴儿期铁储备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取铁是在妊娠后期,一般足月新生儿体内储存铁量约为250-300mg(平均),但如果母亲在孕期缺铁,可能导致胎儿铁储备不足。以早产儿为例,其从母体获得的铁更少,出生时铁储备不足的情况更为常见,这使得婴儿在出生后的短期内铁的供应相对匮乏。
2.饮食中铁含量不足:对于婴幼儿来说,如果单纯以乳类(如牛奶)为主食,而乳类中铁的含量较低,且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就容易发生铁摄入不足。例如,100ml牛奶中的含铁量约为0.1-0.5mg,且其铁的吸收率仅为10%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对铁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如果挑食、偏食,不爱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猪肉等)、豆类、绿叶蔬菜等,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
二、铁吸收障碍
1.胃肠道疾病影响:某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例如,慢性腹泻会缩短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使铁的吸收减少。像患有乳糖不耐受的儿童,肠道功能受到影响,也会干扰铁的正常吸收过程。此外,一些肠道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会改变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影响铁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导致铁吸收障碍。
2.食物搭配不合理:如果同时食用影响铁吸收的食物,也会导致铁吸收不良。例如,茶和咖啡中含有鞣酸,鞣酸会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的铁盐,从而阻碍铁的吸收。如果儿童在进食富含铁的食物的同时饮用大量茶或咖啡,就会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三、铁丢失过多
1.慢性失血:这是小儿缺铁性贫血较常见的原因之一。比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钩虫会附着在肠道黏膜上,吸食血液,导致慢性失血。据相关研究,一条钩虫每天可导致人体失血0.03-0.1ml,长期感染钩虫的儿童就会因慢性失血而逐渐发生缺铁性贫血。另外,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也会引起慢性失血,导致铁丢失过多。
2.其他失血情况:频繁的鼻出血、月经过多(虽然小儿期月经过多相对少见,但青春期女孩也需考虑)等情况,也会使铁丢失增加。还有,反复多次的不必要的静脉穿刺采血,虽然单次采血量少,但对于小婴儿来说,多次采血也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尤其是在婴儿本身铁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