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需评估贫血程度并依此制定分娩方案,分娩中要监测生命体征与出血情况,产后要纠正贫血、补充营养并预防感染,同时高龄及有基础病史的贫血产妇需特殊考虑,要全面评估、监测和护理以保障产妇安全。
制定分娩方案:根据贫血原因、程度及产妇整体情况制定。如果是缺铁性贫血,可在产前适当补充铁剂等。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有心脏病史等)的贫血产妇,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来综合确定分娩方式,如剖宫产或阴道分娩等。如果产妇贫血严重,可能倾向于剖宫产以降低分娩过程中的风险。
分娩过程中的护理与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产妇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贫血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心率加快等情况,要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比如,当血氧饱和度下降时,要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吸氧流量等。要考虑产妇年龄对生命体征变化的敏感性,老年产妇可能对血压、心率变化的耐受较差,需更精细监测。
出血情况观察:贫血产妇分娩时要特别注意出血情况,因为贫血可能导致产妇对出血的耐受能力下降。要准确记录出血量,正常分娩出血量一般≤500ml,若出血过多,对于贫血产妇可能会加重贫血甚至引发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要关注产妇的面色、意识等情况来辅助判断出血状况。
产后护理要点
贫血纠正与营养补充:产后要继续关注贫血情况,对于缺铁性贫血产妇可继续补充铁剂等,同时给予富含铁、蛋白质等营养的饮食,如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要考虑产妇年龄对营养吸收的影响,年轻产妇相对吸收可能较好,但也不能忽视营养补充;老年产妇可能存在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等情况,需适当调整饮食方式或选择合适的营养补充剂。
感染预防:贫血产妇抵抗力相对较低,产后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按医嘱使用抗生素等。要关注产妇的体温变化等,若出现发热等感染迹象要及时处理。
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
高龄贫血产妇:高龄产妇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合并贫血时风险更高。在产前要更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分娩过程中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的频率,产后要密切关注恢复情况,预防各种并发症,如心血管并发症等。
有基础病史的贫血产妇:如果产妇有糖尿病史,在营养补充方面要注意血糖的控制,选择合适的富含营养但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食物;如果有高血压病史,要注意血压在分娩前后的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等。
总之,贫血患者临产、分娩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监测和护理,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产妇的影响,以保障产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