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病因未完全明确,主要与子宫肌层细胞增殖异常、基底层内膜侵入肌层、遗传因素、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相关,育龄期、有多次妊娠分娩史及宫腔操作史、长期高雌激素环境的女性发病风险高,需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定期妇科检查
子宫肌层细胞增殖异常:正常情况下,子宫肌层的细胞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等出现异常增殖情况。有研究表明,可能涉及一些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等的异常表达,导致肌层细胞过度增生,从而引发子宫腺肌病。例如,某些生长因子相关的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使肌层细胞不断增殖,使得子宫肌层增厚,进而出现子宫腺肌病的病理改变。
基底层内膜侵入肌层:子宫的内膜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正常情况下功能层内膜会周期性脱落。而基底层内膜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当各种因素导致基底层内膜向肌层侵入时,就会引发子宫腺肌病。比如,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使得内膜细胞更容易侵入肌层。妊娠时子宫肌层的间隙增大,为内膜侵入提供了便利条件,多次妊娠分娩过程中子宫肌层受到的损伤积累,增加了基底层内膜侵入肌层的几率;人工流产手术等宫腔操作也可能破坏子宫肌层与内膜的正常屏障,使得内膜有机会侵入肌层。
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部分子宫腺肌病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可能起到作用。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相关,携带这些特定基因变异的个体,相较于普通人群,更容易患上子宫腺肌病。不过,目前对于具体涉及的遗传基因及遗传模式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雌激素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而孕激素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肌层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可能增高,使得内膜组织在肌层中过度生长。同时,孕激素相关的调节异常也可能参与其中。例如,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或功能异常,影响了孕激素对子宫肌层和内膜组织的正常调控,导致内膜侵入肌层的情况难以得到有效抑制,从而促进子宫腺肌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其患子宫腺肌病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患病;有多次妊娠分娩史、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病风险较高;长期处于高雌激素环境(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等)的女性,发病风险也可能增加。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子宫腺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