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性咽峡部炎症性疾病具发热咽峡部疱疹及溃疡等表现主要致病病原体为肠道病毒经粪口或呼吸道传播临床有突发高热咽峡部出现疱疹破溃成溃疡等症状依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史诊断可通过检测核酸或抗体确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多自限性重症可考虑用药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聚集托幼机构做好消毒隔离儿童需密切观察重症表现成人要防护有基础病史者需加强监测。
一、定义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咽峡部炎症性疾病,以发热、咽峡部疱疹及溃疡为典型表现。
二、病原体
主要致病病原体为肠道病毒,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如A2、A4、A6、A8、A10等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较为常见,病毒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可持续2~4天。
2.咽峡部症状: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随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患儿常伴咽痛、流涎、拒食、烦躁等表现,婴幼儿可因拒食出现哭闹不安。
四、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发热、咽峡部疱疹或溃疡)及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可通过咽拭子或粪便标本检测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或通过血清学检测抗体水平(急性期与恢复期抗体效价4倍及以上升高可确诊)。
五、治疗
1.对症支持: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必要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注意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以缓解咽痛、促进溃疡愈合。
2.抗病毒治疗: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肠道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一般无需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重症患者(如EV71感染)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相关抗病毒药物。
六、预防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尤其是在餐前、便后;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通风。
2.避免聚集: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3.托幼机构防控:托幼机构应做好玩具、餐具等物品的消毒工作,发现患儿及时隔离,避免疾病传播。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应立即就医。
2.成人:虽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仍需注意防护,接触患儿后及时洗手,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人群。
3.有基础病史者:如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需加强病情监测,必要时住院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