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改变等异常表现,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且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早期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增多,后期可能减少,早期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正常,后期可出现贫血,不同个体因差异具体数值有别且需结合整体病情判断。
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分类中占比明显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其增殖分化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系列过度增生,使得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可高达$90\%$以上,且以较成熟的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粒细胞通常不超过$10\%$。
血小板计数异常
早期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增多:部分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处于正常范围甚至增多。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的同时,骨髓巨核细胞也可能有相应的反应性增生,从而使血小板生成正常或增多。有研究显示,约有一定比例的早期患者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水平(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00-300)\times10^9/\text{L}$)。
后期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随着疾病进展,病情逐渐发展,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可能会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情况。但在早期,这一表现相对不突出,不过也有少数患者在早期就可能因骨髓微环境改变等因素出现血小板计数的波动。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改变
早期多正常: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通常在正常范围内。因为疾病早期骨髓造血虽然受到白血病细胞克隆的一定影响,但尚未严重到明显影响红细胞生成的程度,机体的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所以红细胞相关指标多无明显异常。例如,多数早期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在正常成年男性$(120-160)\text{g/L}$、成年女性$(110-150)\text{g/L}$的范围内。
后期可出现贫血:随着疾病进一步进展,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浸润骨髓,抑制正常造血,红细胞生成减少,同时可能伴有无效造血等情况,患者会逐渐出现贫血表现,血红蛋白浓度逐渐下降,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常规表现基本遵循上述规律,但在具体数值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可能更易被察觉;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血常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干扰,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本身导致的血常规改变主要还是基于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的病理基础。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会与单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所不同,需要结合整体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