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包括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铁摄入不足可见于婴幼儿、儿童、成人期不同人群;铁吸收障碍与胃肠道疾病、长期服药、肠道寄生虫病等有关;铁丢失过多常见于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慢性失血、月经过多、其他慢性失血等。
一、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期:婴儿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量有限,若为纯母乳喂养且母亲铁营养状况不佳,婴儿从母乳中获取的铁不足;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粉中铁的含量及可利用率若不达标,易导致铁摄入不足。例如,6个月后的婴儿,若未能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肉类等,就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儿童期:儿童挑食、偏食,不爱吃富含铁的食物,如肉类、豆类、绿叶蔬菜等,会使铁的摄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比如一些儿童只喜欢吃零食,而对富含铁的主食和蔬果摄入极少,长此以往易造成缺铁。
成人期:育龄女性需铁量相对较多,若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能满足身体需求,如节食减肥导致食物摄入总量过少,或饮食结构不合理,铁的摄入量不足,就容易发生缺铁。另外,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对铁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若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也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某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等。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溶解和吸收;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物快速进入小肠,铁的吸收途径受到影响,导致铁吸收障碍。例如,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由于胃内胃酸分泌明显减少,使得食物中的铁难以被转化为可吸收的亚铁形式,从而影响铁的吸收。
其他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如质子泵抑制剂(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等疾病),会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影响铁的吸收。还有一些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病,钩虫寄生在肠道内,会吸食血液,同时造成肠道黏膜的损伤,影响铁的吸收,导致人体缺铁。
三、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这是引起缺铁性贫血较常见的原因。
消化道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痔疮等疾病均可导致慢性失血。消化性溃疡患者长期少量出血,血液丢失,铁也随之丢失,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溃疡面不断少量渗血,铁持续丢失,当丢失量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月经过多:育龄期女性月经过多是常见的铁丢失原因。正常月经失血量一般较少,但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导致月经过多,长期月经过多会使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比如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肌瘤导致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月经出血量增多,铁的丢失量也相应增加,若不及时处理,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其他慢性失血:如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工心脏瓣膜引起的机械性溶血等,也会导致铁丢失过多。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红细胞容易破坏,血红蛋白尿反复出现,铁随着尿液丢失,长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