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绝经前后因性激素波动或减少引发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发病因卵巢功能衰退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失衡致神经内分泌失调等,有月经紊乱、潮热等躯体症状及情绪波动等精神表现,依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性激素测定诊断,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和饮食调整,药物干预有激素补充等,老年女性需定期骨密度检测等,有基础疾病者用激素补充需谨慎,肥胖围绝经期女性要控体重。
一、定义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绝经前后因性激素波动或减少引发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一般发生于45~55岁左右,是女性生命进程中的生理阶段过渡时期相关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主要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失衡,进而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同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及相关靶器官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一)躯体症状
1.月经紊乱:为常见表现,月经周期可缩短或延长,经量可减少或增多,最终月经停止。
2.潮热:反复出现短暂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伴轰热,继之出汗,可持续1~3分钟,夜间或应激状态易诱发。
3.其他:可有心悸、头痛、失眠、耳鸣等症状,还可能出现骨关节疼痛,与雌激素缺乏致骨量丢失有关。
(二)精神心理症状
情绪波动大,如焦虑、抑郁、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记忆力减退。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绝经相关病史)、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性激素测定,如雌二醇水平降低、促卵泡生成素(FSH)升高(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FSH>40U/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围绝经期,保持乐观心态,家人应给予理解与支持。
2.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睡眠,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及维持身体健康。
3.饮食调整: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如多食用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以预防骨质疏松。
(二)药物干预
对于有明显躯体或精神心理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者,可考虑激素补充治疗,但需由医生评估风险获益比,排除禁忌证(如已知或可疑患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后谨慎使用;此外,还可根据症状选用改善睡眠、调节情绪等药物,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女性
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密切关注骨质疏松风险,除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需定期进行妇科及乳腺检查,监测相关器官健康状况。
(二)有基础疾病者
如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使用激素补充治疗时需谨慎评估,需由医生充分权衡激素补充治疗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影响;肥胖的围绝经期女性应通过合理运动与饮食控制体重,因肥胖可能加重潮热等躯体症状及影响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