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人群易患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快速的婴幼儿和儿童因铁摄入不足易患;育龄女性因月经失血及孕期需为胎儿供铁易患;孕妇因孕期铁需求增且摄入或吸收不足易患;素食者因铁来源及吸收问题易患;胃肠道疾病患者因铁吸收受影响易患;慢性疾病患者因铁代谢受影响易患。
一、生长发育快速的婴幼儿和儿童
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较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就容易患缺铁性贫血。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从母乳中获取的铁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如果辅食添加不及时或添加的食物中铁含量不足,就易引发缺铁性贫血;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粉中铁的含量若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也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儿童时期,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儿童,身体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增加,如果日常饮食中铁的摄入量不够,比如挑食、偏食,不爱吃富含铁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就容易患缺铁性贫血。
二、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由于月经失血,每月会丢失一定量的铁。据统计,正常月经失血量约为30-50ml,每毫升血含铁约0.5mg,所以每月因月经丢失铁约15-25mg。此外,孕期女性需要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铁,若孕期铁摄入不足,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比如,孕期女性没有补充足够的含铁食物,如红肉、豆类等,就可能导致体内铁储备不足,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三、孕妇
孕妇在孕期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一方面,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铁来合成血红蛋白等;另一方面,孕妇自身的血容量也会增加。如果孕妇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或者存在吸收障碍等情况,就容易患缺铁性贫血。例如,有些孕妇孕期食欲不佳,摄入富含铁的食物较少,同时孕妇可能存在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影响铁的吸收,从而增加了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四、素食者
素食者由于不吃肉类食物,而肉类是铁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血红素铁,其吸收率较高),素食者主要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取非血红素铁,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相对较低。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往往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植物中的植酸、草酸等会抑制铁的吸收。所以长期素食的人,如严格的素食者,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的情况,进而增加患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五、胃肠道疾病患者
一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例如,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胃酸分泌减少,而胃酸有助于铁的溶解和吸收,胃酸减少会影响铁的吸收;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胃肠道黏膜受损,也会影响铁的正常吸收。此外,患有肠道寄生虫病的人,如钩虫病患者,钩虫在肠道内寄生会导致肠道慢性失血,长期下来也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六、慢性疾病患者
某些慢性疾病会影响机体的铁代谢,导致缺铁性贫血。例如,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会影响铁的利用和转运。一些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等原因,也容易合并缺铁性贫血。另外,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的消耗以及治疗等因素,也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