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分娩期极严重并发症,发病机制与羊水有形成分入母体循环致肺栓塞、DIC等有关,高危因素包括高龄产妇、多产妇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循环衰竭等,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抢救生命、抗过敏等,预后差且可预防,孕妇应定期产检,分娩中医护需警惕并及时抢救高危产妇。
发病机制
羊水内的有形成分(如胎脂、胎粪、角化上皮细胞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可通过机械性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血管痉挛,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高危因素
高龄产妇:年龄≥35岁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产妇的身体机能等可能发生变化,使得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易感性增加。
多产妇:经产妇的子宫肌层可能存在一定损伤等情况,在分娩过程中更易出现子宫收缩过强等情况,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
胎膜早破:胎膜破裂时,羊水更容易通过子宫颈黏膜静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子宫收缩过强或强直性子宫收缩:子宫收缩过强会使子宫内压力增高,促使羊水更容易挤入破损的微血管中。
剖宫产:剖宫产时子宫切口处的血窦开放,羊水更易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临床表现
呼吸循环衰竭:在分娩过程中或shortly后,产妇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咳嗽、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出血倾向:产妇可出现全身广泛出血,如阴道大量流血、皮肤黏膜出血、伤口渗血等,这与DIC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急性肾衰竭:由于休克和DIC等原因,肾脏灌注不足,可出现少尿、无尿及肾衰竭的表现。
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出血等进行初步怀疑。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DIC相关指标异常;血液涂片查找羊水有形成分等有助于诊断,但阳性率较低。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能发现肺部浸润影等;心电图可出现心肌缺血、右心扩大等改变。
治疗
抢救生命: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抗过敏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抗过敏药物。
抗凝及抗纤溶治疗:根据DIC的不同阶段合理使用抗凝剂及抗纤溶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预后及预防
预后:羊水栓塞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即使经过积极抢救,仍有一定的死亡风险,且存活者可能会有一些后续的并发症,如肺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预防: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预防,如严密观察产程,正确掌握催产素的使用方法,避免子宫收缩过强;人工破膜时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羊水栓塞。
对于孕妇而言,定期产检非常重要,能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导致羊水栓塞的高危因素并进行相应处理。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需高度警惕,一旦怀疑羊水栓塞,应争分夺秒进行抢救。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多产妇等更要加强产前产后的监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