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铁剂治疗、病因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应对。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幼儿及儿童期保证含铁食物摄入并搭配富含维C食物;饮食调整无效时用铁剂治疗;由肠道寄生虫感染或慢性疾病致贫血需驱虫或治原发病;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要更早更精细补充铁及监测。
一、饮食调整
(一)婴儿期
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铁的吸收率较高。如果是人工喂养,应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粉。6个月以上的婴儿,随着生长发育,母乳中的铁逐渐不能满足需求,需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动物肝脏(如猪肝泥,7-8个月后可逐渐添加)、瘦肉末、蛋黄等。动物肝脏和瘦肉中的铁为血红素铁,吸收率相对较高,蛋黄中的铁是非血红素铁,但也是婴儿期重要的铁来源之一。
(二)幼儿及儿童期
此阶段儿童饮食种类逐渐丰富,要保证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牛肉、羊肉等)、鱼虾贝类、豆类(红豆、绿豆等)、绿叶蔬菜(菠菜等)。同时,要注意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例如在食用富含铁的食物时,搭配柑橘、猕猴桃等水果。
二、铁剂治疗
(一)适应证
当饮食调整不能纠正缺铁性贫血时,需使用铁剂治疗。一般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来判断是否需要铁剂治疗,当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6个月-6岁血红蛋白<110g/L,6-14岁血红蛋白<120g/L)且通过饮食无法改善时。
(二)药物选择
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铁剂的选择需考虑患儿的耐受性等情况,硫酸亚铁是较常用的铁剂,但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三、病因治疗
(一)肠道寄生虫感染
如果小儿缺铁性贫血是由肠道寄生虫感染引起,如钩虫感染等,需进行驱虫治疗。应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例如对于钩虫感染,可使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在驱虫治疗后,贫血情况往往会有所改善。
(二)慢性疾病
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如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对于慢性疾病引起的缺铁性贫血,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贫血,可能需要进行肾脏相关的治疗,同时补充铁剂等改善贫血状况,但原发病的治疗是关键。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先天储备铁不足,且生长发育相对较快,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对于早产儿,应更早开始补充铁剂,一般在出生后2个月左右就可开始小剂量补充铁剂,同时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铁剂补充方案。并且要注意早产儿的整体营养状况,除了铁的补充,还需保证其他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以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二)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同样存在铁储备不足的情况,在喂养方面要更加精细,选择合适的铁强化食品,如强化铁的配方奶粉等。在添加辅食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铁的摄入满足其生长需求。同时,要定期监测低体重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饮食调整和可能的铁剂补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