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艾灸常用部位包括腹部的神阙穴、关元穴,背部的脾俞穴、胃俞穴,四肢的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不同穴位有不同功效及艾灸注意事项,如神阙穴可促进腹部血液循环等,孕妇等特殊人群艾灸需谨慎。
一、气血虚艾灸的常用部位
(一)腹部穴位
1.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脐中央,艾灸神阙穴对于气血虚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艾灸神阙穴可以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改善胃肠功能,而胃肠功能的改善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对于气血的生成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艾灸神阙穴时可以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每次艾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但不灼痛为宜。对于儿童气血虚艾灸神阙穴时要注意温度的把控,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避免烫伤。
2.关元穴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关元穴是人体的强壮要穴,艾灸关元穴能够培补元气。从中医理论讲,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艾灸关元穴有助于补充元气,进而改善气血虚的状况。对于成年人艾灸关元穴可采用回旋灸等方式,每次艾灸15-20分钟。女性气血虚时艾灸关元穴还对月经不调等有一定的辅助调理作用,但孕妇要谨慎艾灸关元穴,因为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二)背部穴位
1.脾俞穴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艾灸脾俞穴可以激发脾脏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脾俞穴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从而有助于改善气血虚的状态。艾灸脾俞穴可采用悬灸法,每次艾灸10-15分钟。对于有慢性病史且气血虚的患者,艾灸脾俞穴时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不适要及时停止。
2.胃俞穴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是受纳腐熟水谷的器官,艾灸胃俞穴可以增强胃的运化功能,保证饮食的消化吸收正常,为气血生成提供充足的原料。艾灸胃俞穴的方法同脾俞穴类似,每次艾灸10-15分钟。对于老年人气血虚伴有消化系统功能减退的情况,艾灸胃俞穴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调理手段,但要注意艾灸的频率和温度,避免过度艾灸引起不适。
(三)四肢穴位
1.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艾灸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的功效。它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而改善气血虚的状况。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艾灸足三里穴的方法略有不同。成年人艾灸足三里穴可采用温和灸,每次艾灸10-15分钟;儿童艾灸时要注意艾灸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因为儿童的皮肤和身体机能与成年人不同,避免因艾灸时间过长导致局部皮肤损伤或不适。
2.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艾灸三阴交穴对于气血虚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它可以调节肝、脾、肾三脏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女性气血虚伴有月经不调等问题时,艾灸三阴交穴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艾灸三阴交穴可采用艾条悬灸,每次艾灸10-15分钟。对于孕妇来说,三阴交穴是禁灸的,因为艾灸三阴交穴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对胎儿造成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