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及特殊人群情况有关,婴幼儿、青少年、育龄女性、老年人等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易受影响,如婴幼儿喂养不当、孕妇孕期需求大、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等,且慢性失血是常见丢失过多原因,需关注各人群铁摄入与健康状况。
一、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时期:婴儿出生时体内储存一定量的铁,但如果是纯母乳喂养且母亲铁营养状况不佳,婴儿从母乳中获取的铁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若奶粉中铁的含量不足或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6个月后仍未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6个月后,自身储存铁逐渐耗尽,若未及时补充含铁食物,缺铁风险增加。
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增大,如果饮食中摄入富含铁的食物过少,如偏食、挑食,不爱吃肉类、蛋类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就易导致铁摄入不足。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月经失血会丢失一定量的铁,同时孕期和哺乳期对铁的需求增加,如果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能满足额外需求,也容易发生缺铁。比如,孕期女性如果没有补充足够的含铁食物,随着胎儿生长对铁的需求增加,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一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解离和吸收;慢性腹泻、肠炎等疾病会影响肠道对铁的正常吸收过程,导致铁吸收减少。例如,患有慢性肠炎的患者,肠道黏膜受损,铁的吸收效率降低,长期可引发缺铁性贫血。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如质子泵抑制剂会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影响铁的溶解和吸收;长期大量饮用咖啡和茶,其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阻碍铁的吸收。
三、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消化道慢性失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慢性出血,胃肠道肿瘤导致的出血等,长期少量失血会使体内铁不断丢失,铁的丢失量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引发缺铁性贫血。例如,患有胃溃疡的患者,长期少量出血,若未得到有效治疗,铁丢失逐渐积累,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月经过多:育龄期女性月经过多是常见的慢性失血原因,正常月经失血量一般较少,但如果出现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疾病导致月经量明显增多,就会丢失大量铁,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其他失血情况:如咯血(多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血红蛋白尿(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但相对消化道失血和月经过多来说较为少见。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快,铁储备有限,若喂养不当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家长应重视辅食添加,及时引入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如强化铁的米粉、肉类等。
孕妇:孕期对铁的需求大幅增加,若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较高,需在孕期加强含铁食物的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及时发现并处理缺铁性贫血。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减退,铁的吸收能力下降,且可能存在慢性疾病导致慢性失血等情况,要注意饮食中铁的摄入,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等,同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