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包括慢性失血、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有胃肠道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恶性肿瘤,中老年人、女性等易受影响)和泌尿系统慢性失血(如肾小球肾炎等);铁摄入不足与不合理饮食习惯(长期素食、青少年挑食偏食、老年人饮食单一等)及特殊生理状态下铁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有关;铁吸收障碍包括胃肠道疾病影响(胃大部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等)和某些药物影响(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影响铁吸收)。
一、慢性失血
1.胃肠道慢性失血:这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例如,消化性溃疡可导致长期少量出血,据相关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慢性失血情况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胃肠道恶性肿瘤也是引起胃肠道慢性失血的重要原因,像胃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会破坏血管,导致持续或间断的出血,从而使铁丢失过多。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中老年人由于胃肠道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有长期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的中老年人,更易发生胃肠道慢性失血相关的缺铁性贫血。对于女性而言,若患有子宫肌瘤,也可能出现月经过多导致慢性失血,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也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影响铁的平衡。
2.泌尿系统慢性失血:例如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可能导致红细胞从尿液中丢失,引起慢性失血,虽然相对胃肠道慢性失血发生率较低,但也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在有肾脏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中,需密切关注是否存在缺铁性贫血情况,这类人群由于肾脏功能受损,身体对铁的代谢和利用也可能受到影响,进一步加重贫血风险。
二、铁摄入不足
1.饮食因素:部分人群存在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例如长期素食者,如果膳食中没有足够的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像肉类、蛋类、动物肝脏等,就容易导致铁摄入不足。在青少年人群中,若存在挑食、偏食等情况,也可能因铁摄入不足引发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的青少年,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饮食中不能满足需求,就更易出现问题。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功能下降、味觉减退等原因,可能导致饮食摄入种类单一,铁的摄入不足,再加上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减退,对铁的吸收利用也可能有所降低,从而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2.特殊生理状态下铁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妊娠期女性由于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铁,若孕妇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能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哺乳期女性同样需要充足的铁来维持自身健康和乳汁中铁的供应,如果饮食中铁摄入不足,也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
三、铁吸收障碍
1.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了铁的吸收,因为胃酸有助于将食物中的铁游离化,便于吸收,胃大部切除后这种生理环境改变导致铁吸收障碍。在有胃大部切除病史的人群中,需要密切监测铁代谢指标,及时发现是否存在缺铁性贫血倾向。另外,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萎缩,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内因子缺乏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同时也会影响铁的吸收,从而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2.某些药物影响铁吸收: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会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影响铁的吸收,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等,长期服用的患者需注意铁营养状况。在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群体中,应适当增加富含铁食物的摄入或监测铁指标,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