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虚的常见原因包括失血过多(各年龄段因不同情况失血、特殊生活方式、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等可致)、脾胃虚弱(儿童因喂养不当、老年人脾胃衰退、长期饮食不节、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病史等可致)、情志失调(各年龄段因情志波动、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心理疾病病史等可致)、久病不愈(各年龄段因患慢性疾病长期不愈、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基础慢性疾病等可致)。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对于儿童来说,意外创伤等导致的急性失血若未及时处理,容易引起心血虚。例如儿童因意外割伤等导致大量失血,血液中的营血亏虚,进而影响心血的充盛。对于成年人,女性在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等情况时,若失血量大且未得到良好的补血调养,也易出现心血虚。因为女性生理上有月经、妊娠、分娩等过程,失血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气血耗损,若恢复不佳则容易引发心血虚。
生活方式:一些特殊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增加失血风险,比如有滥用抗凝药物等不恰当用药情况的人,可能会出现异常出血,从而导致心血虚。
病史影响: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容易出现出血倾向,长期慢性失血可逐渐引发心血虚。
脾胃虚弱
年龄因素: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若喂养不当,如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油腻等,容易导致脾胃虚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影响血液的生成,导致心血虚。老年人脾胃功能逐渐衰退,也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脾胃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从而引发心血虚。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节,偏好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或者过度节食的人,都会损伤脾胃。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会耗伤脾胃阴液,影响脾胃运化;过度节食则使脾胃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功能,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引起心血虚。
病史影响: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病史的人,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长期患病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进而出现心血虚的情况。
情志失调
年龄因素:青少年时期若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状态,也可能影响心血。因为青少年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学习压力等容易出现情志波动,长期的情志不舒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生成,进而影响心血。成年人长期的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等,如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精神持续紧张,容易导致心气耗伤,心血不足。老年人若长期孤独、抑郁等,情志不舒也会影响气血,导致心血虚。
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快,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且不注重情志调节,比如不善于通过合适的方式缓解压力,像运动、社交等,容易因情志失调引发心血虚。
病史影响:有精神心理疾病病史的人,如抑郁症等,长期的情志异常会影响气血的正常代谢,导致心血虚的发生。
久病不愈
年龄因素:任何年龄段患有慢性疾病且长期不愈的话,都可能导致心血虚。儿童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慢性疾病,长期患病会影响身体的气血生成和运行,从而引发心血虚。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若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长期患病过程中身体气血耗损,容易出现心血虚。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健康,如不遵医嘱按时治疗慢性疾病、不注重休息等,会使慢性疾病难以痊愈,进而加重心血虚的情况。例如患有高血压的人不按时服药,血压控制不佳,长期下去会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气血生成,导致心血虚。
病史影响:本身有基础慢性疾病的人,如慢性肾病等,长期患病会影响身体的整体气血状况,导致心血虚。肾脏功能受损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和排泄等,进而影响心脏的血液滋养,引发心血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