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需从病史与症状询问入手,包括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情况及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形态异常)、铁代谢相关检查(血清铁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骨髓象检查(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为主,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还需结合粪便隐血试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等其他检查,综合排除其他贫血后确定,不同人群检查诊断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病史与症状询问
1.病史方面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可能不同。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青少年由于身体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或存在慢性失血等情况易患病;育龄期女性因月经失血、妊娠、哺乳等原因,铁的流失或需求增加,也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可能因牙齿咀嚼不便、食欲减退等原因导致铁摄入不足,或存在消化道慢性失血等问题。
生活方式:长期素食、节食减肥等人群,由于铁的摄入来源有限,容易发生缺铁。一些有胃肠道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影响铁的吸收。
病史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慢性失血的情况,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月经过多、钩虫感染等病史,这些情况会导致铁丢失过多而引发缺铁性贫血;是否有影响铁吸收的胃肠道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会影响铁的正常吸收。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易疲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等症状,儿童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皮肤黏膜可能苍白,以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较为明显。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
红细胞形态: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
2.铁代谢相关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浓度降低,通常小于8.95μmol/L。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其浓度降低,小于12μg/L,可作为缺铁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总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升高,大于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通常小于15%。
三、骨髓象检查
1.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
2.骨髓铁染色: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这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可靠指标。
四、其他检查
1.粪便隐血试验:对于怀疑有消化道慢性失血的患者,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查找出血原因,如消化道溃疡、肿瘤等可导致粪便隐血阳性。
2.血清转铁蛋白受体: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升高,可反映红细胞内缺铁的情况,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通过综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铁代谢相关检查、骨髓象检查等)以及必要的其他检查,来确定是否为缺铁性贫血。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慢性病性贫血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以确保准确诊断缺铁性贫血。例如,儿童患者要重点询问喂养史和生长发育情况;育龄期女性要详细了解月经及妊娠哺乳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