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铁代谢检查显示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血清铁蛋白降低;骨髓象检查见骨髓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核老浆幼)、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减低;其他检查有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铁剂治疗试验可辅助诊断,检查需综合多因素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血常规检查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小儿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会降低,且血红蛋白降低更为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了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儿,血红蛋白降低的标准有所不同,如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110g/L,6岁-14岁小儿血红蛋白<120g/L可考虑为贫血。
2.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这是因为机体处于贫血状态时,骨髓造血功能会代偿性增强,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计数变化能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对于小儿来说,网织红细胞正常范围在0.5%-1.5%左右,缺铁性贫血时一般在这个正常范围或轻度升高。
二、铁代谢检查
1.血清铁:血清铁降低,正常小儿血清铁>12.8μmol/L,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9.0-10.7μmol/L。血清铁是指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铁缺乏时,血清中铁的含量减少。
2.总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增高,正常小儿总铁结合力约为50-70μmol/L,缺铁性贫血时总铁结合力>62.7μmol/L。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当体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导致总铁结合力升高。
3.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降低,正常小儿血清铁蛋白>15μg/L,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12μg/L。血清铁蛋白能较敏感地反映体内铁储存情况,因为铁蛋白是铁的储存形式,当机体铁储存不足时,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
三、骨髓象检查
1.骨髓细胞形态: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呈核老浆幼现象。这是因为铁缺乏影响了幼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红细胞的发育成熟受到障碍,出现细胞核发育较细胞质成熟的现象。对于小儿进行骨髓穿刺时,要注意操作的无菌和安全,避免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2.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骨髓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减低。细胞外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中,细胞内铁是指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缺铁时骨髓小粒中的铁减少,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也减少,这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其他检查
1.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正常小儿FEP<0.9μmol/L,缺铁性贫血时FEP>0.9μmol/L。当铁缺乏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血红素,导致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堆积,其水平升高。
2.铁剂治疗试验:给予铁剂治疗后,观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如果是缺铁性贫血,在给予有效的铁剂治疗后,一般在1周左右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2周左右血红蛋白逐渐上升,这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小儿进行铁剂治疗试验时,要严格掌握铁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不合理用药。
在进行小儿缺铁性贫血检查时,要综合考虑小儿的年龄、营养状况等因素。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其喂养情况,是否存在铁摄入不足的情况;对于年长儿,要询问其饮食习惯等。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检查过程安全、舒适,减少小儿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