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是不同类型的贫血,病因、发病机制、外周血涂片表现、骨髓象、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均有区别,巨幼贫主要因缺乏维生素B或(和)叶酸致DNA合成障碍,表现为大细胞等,需补维B和(或)叶酸;缺铁贫因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呈小细胞低色素性,需补铁及治原发病,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情况各有特点。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或(和)叶酸引起。维生素B缺乏可能与摄入不足(如素食者长期缺乏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像肉类、蛋类等)、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影响维生素B吸收,常见于患有恶性贫血、胃肠道手术患者等)有关;叶酸缺乏可因摄入不足(比如长期偏食、营养不良)、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需要量增多,若未及时补充易缺乏)等因素导致。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吸收障碍等原因使得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铁摄入不足可见于婴幼儿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青少年偏食等;铁丢失过多常见于慢性失血,如胃溃疡出血、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铁吸收障碍可见于胃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像胃大部切除术后等情况。
发病机制方面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和叶酸是DNA合成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时会导致DNA合成障碍,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核内DNA合成延迟,细胞分裂速度减慢,使得细胞体积变大,形成巨幼红细胞,进而引发贫血,同时还可能伴有粒细胞核分叶过多等情况。
缺铁性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铁缺乏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胞质发育落后于胞核,细胞体积变小,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导致贫血。
外周血涂片表现方面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细胞为主,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大于10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血涂片中红细胞形态不规则,可见椭圆形大红细胞等。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MCV小于80fl,MCHC小于32%,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骨髓象方面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各阶段红系细胞均出现巨幼变,表现为胞体变大、核染色质细致、核仁明显等,粒细胞系统也可见巨幼变,巨核细胞可有核分叶过多现象。
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增生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胞质少,染色偏蓝,呈“老核幼质”现象,粒细胞和巨核细胞一般无明显异常。
治疗方面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和(或)叶酸。维生素B缺乏者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治疗。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补充铁剂,可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等),同时积极治疗导致铁缺乏的原发病,如治疗胃溃疡、控制月经过多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婴幼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因喂养不当,如未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辅食,家长需注意科学喂养,保证孩子饮食中各类营养素均衡。对于缺铁性贫血的儿童,要注意合理添加辅食,如在婴儿6个月后逐渐添加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像强化铁的米粉、肉类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因需要量增加而发生,要注意补充叶酸等营养素;缺铁性贫血在妊娠期也较为常见,需注意铁的补充,同时关注是否存在慢性失血等情况,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监测贫血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与胃肠道功能减退导致维生素B和叶酸吸收不良有关,要注意饮食调整,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和叶酸;老年人缺铁性贫血需警惕是否存在消化道肿瘤等慢性失血的潜在病因,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