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低血糖有神经缺糖和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由饮食(进食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疾病(内分泌、遗传代谢疾病)等因素引发,需及时用含糖食物紧急处理,可通过合理饮食、定期体检、运动前适当进食来预防,因其对生长发育重要,家长要格外关注并依情况照顾。
婴儿及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震颤、嗜睡、惊厥等。婴儿无法像成人一样用语言表达饥饿,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神经系统首先受到影响,幼儿的大脑对血糖变化较为敏感,低血糖会干扰大脑正常功能,导致出现上述异常行为表现。例如,原本活泼的幼儿可能突然变得萎靡不振,频繁抖动身体等。
学龄儿童:可出现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等。学龄儿童在学校等环境中,低血糖会影响其大脑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协调功能,从而出现这些相应症状。比如在课堂上,原本能专注听讲的孩子可能开始走神,眼睛看东西模糊不清,走路时也可能显得摇摇晃晃。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会出现出汗、心悸、饥饿感强烈等。当小孩低血糖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汗腺分泌增加而出汗,心脏跳动加快出现心悸,同时孩子自身能明显感觉到强烈的饥饿感。像孩子可能突然大量出汗,双手不自觉地摸肚子表示很饿等。
引发小孩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饮食因素
进食不足:如果小孩长时间没有进食,比如早餐吃得很少,中午又推迟很久才吃饭,或者患有某些疾病导致食欲减退,摄入的能量不能满足身体需求,就容易引发低血糖。例如,小孩因感冒发烧食欲下降,一天进食量比平时减少很多,就可能出现低血糖情况。
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摄入高糖高油等不均衡饮食,导致机体能量供应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平时只爱吃甜食,主食摄入过少,身体无法获得持续稳定的能量供应,在饥饿状态下容易发生低血糖。
疾病因素
内分泌疾病:如胰岛素瘤等疾病,会使体内胰岛素分泌异常增多,导致血糖降低。胰岛素瘤会自主性地分泌过多胰岛素,不断降低血糖水平,影响小孩正常的血糖代谢。
遗传代谢性疾病: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会影响机体的糖代谢过程,例如糖原累积症等,使得身体不能正常储存和利用糖原,在饥饿时无法及时补充血糖,引发低血糖。
低血糖的紧急处理与预防
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小孩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给予含糖食物,如糖果、含糖饮料等。如果小孩意识清楚,可以让其口服适量的含糖食品,一般在进食含糖食物后10-15分钟左右,低血糖症状会有所缓解。例如,给孩子吃2-3颗糖果,然后观察孩子症状变化。
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保证小孩三餐规律,饮食中要有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均衡摄入。对于幼儿,要定时喂养,避免长时间间隔不进食;学龄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保证充足能量供应。
定期体检:对于有内分泌疾病家族史或怀疑有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小孩,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糖等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比如家族中有胰岛素瘤患者的小孩,要定期检查血糖、胰岛素等指标。
避免剧烈运动前空腹:如果小孩要进行较长时间或较剧烈的运动,运动前要适当进食,补充能量,防止运动中因能量消耗过快而引发低血糖。例如,孩子要参加长时间的体育活动,运动前可以吃一小块面包等。
特殊人群(小孩)低血糖的温馨提示
小孩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低血糖对其大脑等重要器官发育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家长要格外关注小孩的饮食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小孩有疑似低血糖症状要及时处理。在照顾小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孩的年龄特点,比如幼儿的饮食喂养要更加精细,保证其营养摄入;学龄儿童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低血糖发生。同时,对于有特殊病史或家族史的小孩,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监测和预防,确保小孩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