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易患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特殊人群提示不同,婴幼儿和儿童因生长发育快、饮食因素易患,育龄女性因月经失血、妊娠哺乳期需求增加易患,素食者因铁来源局限易患,老年人因胃肠功能减退、慢性疾病影响易患,各人群需针对性注意饮食等方面来预防缺铁性贫血。
一、婴幼儿和儿童
1.原因分析
生长发育快:婴幼儿和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量较大。例如,婴儿出生后体重迅速增加,身体各器官组织不断生长,造血需要大量的铁来合成血红蛋白等,若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能满足需求,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一般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年龄段,因为此阶段从母体获得的铁逐渐耗尽,而饮食中铁的来源相对有限。
饮食因素:婴幼儿主要以乳类为主食,如牛奶中铁的吸收率较低,若添加辅食不及时或辅食中铁含量不足,如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强化铁的米粉、肉类、豆类等),就易导致缺铁。儿童时期如果挑食、偏食,不爱吃富含铁的食物,也会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2.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婴幼儿,家长应重视辅食的添加,按照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合理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在6个月左右开始添加强化铁的米粉,逐渐引入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食物。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保证饮食中铁的摄入。
二、育龄女性
1.原因分析
月经失血:育龄女性每月月经会丢失一定量的铁,正常月经失血量约为30-50ml,每次月经失铁约20-30mg。如果月经血量过多(如患有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导致月经过多),会进一步增加铁的丢失量,长期如此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妊娠和哺乳期需求增加:妊娠期女性需要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铁,同时自身血容量也会增加,对铁的需求量明显增多。如果孕期铁的摄入不足,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哺乳期女性乳汁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铁,若哺乳期女性饮食中铁摄入不足,也会导致自身缺铁性贫血。
2.特殊人群提示:育龄女性在月经期间要关注月经量情况,若月经量过多应及时就医检查是否有妇科疾病。妊娠期女性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铁的充足摄入,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哺乳期女性也要注意饮食中铁的补充,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菠菜等。
三、素食者
1.原因分析
铁的来源局限: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含量相对较低,且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比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素铁低。素食者主要依赖植物性食物获取铁,如谷物、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中铁的含量和吸收率都不能满足身体需求,长期下来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例如,菠菜中铁的含量虽然相对较高,但其中的植酸等会影响铁的吸收。
2.特殊人群提示:素食者需要更加注意饮食中铁的合理搭配和补充。可以选择强化铁的谷物、豆类等食物,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来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如吃菠菜时搭配橙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四、老年人
1.原因分析
胃肠功能减退: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衰退,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吸收。同时,老年人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而且对铁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例如,老年人牙齿咀嚼功能下降,可能影响食物的充分咀嚼和消化,进而影响铁的吸收。
慢性疾病影响:老年人常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消化道疾病(胃溃疡、胃炎等)、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这些疾病会影响铁的代谢和利用。例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存在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等问题,影响铁的利用和红细胞的生成,从而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2.特殊人群提示: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保证饮食中铁的摄入,可选择一些容易消化吸收且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鱼类等。同时,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检查血常规等,及时发现和处理缺铁性贫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