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如各年龄段因饮食等导致铁摄入不够)、铁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影响铁吸收)、铁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反复献血等致铁丢失),其危害有对血液系统(红细胞功能异常、影响骨髓造血)、免疫系统(降低免疫力易感染)、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身高体重、智力)、孕妇和胎儿(影响胎儿发育及孕妇自身并发症风险增加)。
一、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一)铁摄入不足
1.婴幼儿期:婴儿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量有限,若以牛乳、谷物等含铁量较低的食物为主食,且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容易导致铁摄入不足。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6个月后,体内储存铁逐渐耗尽,若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就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
2.青少年期: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也易出现铁摄入不足。
3.育龄女性:育龄女性由于月经失血、妊娠和哺乳等原因,对铁的需求增多,若饮食中铁的补充不足,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4.老年人:老年人的食欲可能减退,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铁的摄入减少;同时,老年人胃肠道吸收功能可能下降,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利用。
(二)铁吸收障碍
1.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会影响胃酸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阻碍铁的吸收。胃酸可以使食物中的铁游离化,便于吸收,而胃大部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铁的吸收就会受到影响。
2.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病,钩虫可附着在小肠黏膜上,引起肠道慢性失血,同时还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感染钩虫会导致铁缺乏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三)铁丢失过多
1.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消化道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痔疮出血等;泌尿系统慢性失血,如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肿瘤等;女性月经过多也是常见的慢性失血原因,长期月经过多会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缺铁性贫血。
2.其他失血情况:如反复多次献血、外伤大出血等,也会导致铁丢失增加,如果不能及时补充铁,就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一)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红细胞功能异常: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体积变小,成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影响机体的氧气供应,使身体各器官组织不能正常运转。例如,脑部缺氧会导致头晕、记忆力减退;心脏缺氧会引起心悸、气短等症状。
2.影响骨髓造血:长期缺铁性贫血会刺激骨髓造血,早期骨髓造血功能可能代偿性增强,但长期下去会导致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变,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一步加重贫血状况。
(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缺铁会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且感染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缺铁性贫血可引起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这是因为缺铁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四)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缺铁性贫血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铁参与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过程,缺铁会导致儿童身高、体重增长缓慢,智力发育受影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例如,长期缺铁性贫血的儿童在身高和体重方面可能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且在认知和行为发育上也会出现迟缓现象。
(五)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孕妇患有缺铁性贫血时,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早产、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儿等的发生风险。同时,孕妇自身也会面临更严重的贫血相关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发生的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