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综合评估。病史采集包括饮食、慢性疾病、家族史;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及组织缺铁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相关检查(血清铁等异常)、骨髓象检查(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特点及需关注的方面。
一、病史采集
1.饮食情况:了解患者日常饮食中是否存在铁摄入不足的情况,比如素食者可能因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低而易缺铁;婴幼儿喂养不当,如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等。对于女性患者,还需询问月经情况,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等可导致铁丢失增加。
2.慢性疾病史:某些慢性疾病会影响铁的代谢,如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等)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肾脏疾病会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铁的利用等;慢性感染性疾病也会干扰铁的代谢过程。
3.家族史: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如有家族中类似贫血疾病的遗传倾向需重点关注。
二、临床表现观察
1.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易疲倦等症状,这是由于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引起的。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因为缺铁会影响儿童的神经精神发育和生长。
2.组织缺铁表现:
皮肤黏膜: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可出现反甲(勺状甲)。
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生米等。
神经系统: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成人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数量减少,通常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0g/L。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降低,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
2.铁代谢相关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降低,通常<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TIBC):总铁结合力升高,通常>64.44μmol/L。
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血清铁蛋白降低,通常<12μg/L,它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最敏感的指标之一,能较早反映体内铁缺乏情况。
转铁蛋白饱和度(TS):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通常<15%。
3.骨髓象检查:骨髓涂片染色后可见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胞质少,边缘不整齐,染色偏蓝,俗称“核老浆幼”,这是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的典型表现。
四、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缺铁性贫血对其影响较大。除上述一般表现外,更应关注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增长情况。在病史采集中,要详细询问喂养史,确保儿童获得足够的铁摄入。实验室检查方面,需关注血常规中MCV、MCH等指标的变化,以及铁代谢相关指标的异常。
2.孕妇:孕妇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摄入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除常规检查外,要重视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在评估铁代谢指标时,需考虑孕期生理变化对铁代谢的影响。临床表现上,要注意孕妇是否有因贫血导致的乏力、面色苍白等加重情况,同时要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孕妇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
3.老年人:老年人缺铁性贫血需注意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导致铁丢失或吸收障碍的情况,如消化道肿瘤等慢性疾病。在实验室检查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对铁代谢指标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会影响铁代谢相关物质的代谢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临床表现上,老年人可能更易出现头晕、心悸等心脑血管方面的不适,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