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包括喂养史、生长发育史、疾病史;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髓外造血表现、组织缺铁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铁代谢相关检查(血清铁等指标异常)、骨髓象(增生活跃等特征);诊断标准为符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常规特点、有缺铁依据、存在铁缺乏病因且排除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一、病史采集
1.喂养史
对于婴儿,需了解母乳喂养情况,母乳中铁含量相对较低,若纯母乳喂养且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对于较大儿童,要询问日常饮食中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含铁食物的摄入情况,长期挑食、偏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
特殊人群如早产儿,其铁储备不足,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若未及时补充铁剂易患缺铁性贫血,需详细询问早产相关情况,包括早产孕周等。
2.生长发育史
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与铁的需求密切相关。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最快,对铁的需求大,此阶段若铁供应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需关注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情况是否符合正常生长曲线,若生长发育落后,要考虑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对于青春期女孩,由于月经初潮等原因,铁的丢失增加,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也易出现缺铁性贫血,需询问月经情况等。
3.疾病史
了解儿童是否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像迁延性腹泻可导致铁吸收障碍;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慢性疾病会增加机体对铁的消耗。曾患其他可能影响铁代谢疾病的儿童,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轻度缺铁性贫血儿童可无明显症状,稍大儿童可能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以面色、口唇、甲床等部位较为明显。特殊人群如早产儿,贫血时面色苍白可能更为明显且进展较快,需密切观察其面色变化。
儿童可能出现易疲倦、乏力等表现,活动耐力下降,在进行日常活动时较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疲劳。
2.髓外造血表现
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出现肝、脾轻度肿大,这是因为骨髓外造血代偿,年龄越小,髓外造血代偿能力相对越强,肿大程度一般较轻。
3.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在幼儿中较为常见,可能与缺铁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有关。
儿童口腔黏膜改变,可出现口腔炎、舌炎,口角皲裂等,这是由于缺铁影响黏膜组织代谢。
指甲出现改变,如反甲(勺状甲)等,也是组织缺铁的一种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这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血常规表现,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血常规指标有差异,需根据儿童年龄参考相应正常范围。
网织红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若网织红细胞明显降低,需考虑其他导致贫血的原因。
2.铁代谢相关检查
血清铁:降低,血清铁<10.7μmol/L(60μg/dl)。
总铁结合力:升高,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敏感指标,血清铁蛋白<12μg/L提示缺铁。该指标不受炎症等因素干扰相对较小,能较好反映机体铁储备情况,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其正常范围有所不同,需注意参考值差异。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15%。
3.骨髓象
骨髓涂片可见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呈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的核老浆幼现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减少,这是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的特征性表现,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骨髓穿刺属于有创检查,需谨慎操作,尤其对于低龄儿童,要注意操作中的安全护理。
四、诊断标准
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符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血常规特点,即MCV<80fl、MCH<27pg、MCHC<320g/L。
有缺铁的依据,如血清铁蛋白<12μ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等铁代谢相关指标异常。
存在铁缺乏的病因,如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等情况。
排除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等,地中海贫血常有家族史,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可鉴别,不同地区地中海贫血的携带率不同,需结合当地流行病学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儿童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考虑儿童的年龄、生长发育、疾病等情况,以准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