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检查包括血常规、铁代谢相关、骨髓象及其他相关检查。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铁代谢相关检查可见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血清铁蛋白降低;骨髓象检查可见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且核质发育不平衡;其他相关检查有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检查时需综合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结合各年龄段正常参考值判断。
一、血常规检查
1.血红蛋白浓度
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会降低,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孕妇<100g/L。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可初步反映贫血的严重程度,比如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多在90-120g/L,中度贫血在60-90g/L,重度贫血在30-60g/L,极重度贫血<30g/L。
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不同,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110g/L,6-14岁儿童血红蛋白<120g/L,新生儿血红蛋白<145g/L为贫血,1-4个月婴儿血红蛋白<90g/L,4-6个月婴儿血红蛋白<100g/L为贫血。
2.红细胞形态
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可发现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等形态学改变,这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细胞形态学特征,不同年龄儿童的红细胞形态学指标正常参考值也有差异,医生可根据儿童具体年龄来判断是否符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形态特点。
二、铁代谢相关检查
1.血清铁
血清铁降低,正常成年男性血清铁为11-30μmol/L,成年女性为9-27μmol/L,儿童血清铁正常参考值因年龄而异,一般新生儿血清铁较高,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岁左右血清铁约为10-30μmol/L,之后儿童血清铁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血清铁降低是因为体内缺铁时,运铁蛋白结合的铁减少,导致血清中铁含量下降。
2.总铁结合力
总铁结合力升高,正常成年男性总铁结合力为50-77μmol/L,成年女性为54-77μmol/L,儿童总铁结合力也随年龄有相应变化。当体内缺铁时,转铁蛋白合成增加,转铁蛋白是与铁结合的蛋白质,总铁结合力反映了血清中转铁蛋白的水平,所以总铁结合力会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缺铁的严重程度相关。
3.血清铁蛋白
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血清铁蛋白降低是缺铁性贫血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成年男性血清铁蛋白为30-400μg/L,成年女性为15-200μg/L,儿童血清铁蛋白正常参考值也因年龄不同,例如新生儿血清铁蛋白较高,1岁以内婴儿血清铁蛋白约为10-100μg/L,1-12岁儿童血清铁蛋白约为30-400μg/L等。血清铁蛋白降低提示体内储存铁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因为铁蛋白是储存铁的形式,当机体缺铁时,首先动用储存铁,导致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
三、骨髓象检查
1.骨髓细胞形态
骨髓涂片检查可见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红系中早幼红、中幼红比例增高,晚幼红细胞比例增多。缺铁性贫血时,红系细胞的发育会出现异常,表现为核质发育不平衡,细胞质少、着色偏蓝,呈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对于儿童患者,骨髓象检查同样可以观察到红系细胞的这些形态学改变,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液进行涂片、染色等检查,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情况,有助于明确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尤其是在一些不典型贫血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四、其他相关检查
1.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正常参考值因检测方法不同有所差异,一般成年男性红细胞游离原卟啉为0.29-0.9μmol/L(全血),成年女性为0.23-0.7μmol/L(全血)。当铁缺乏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生成血红素,导致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堆积,所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提示铁利用障碍,对缺铁性贫血有辅助诊断意义,儿童患者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正常参考值也会因年龄而有所不同,医生会结合儿童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在进行缺铁性贫血检查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例如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量大,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检查时要注意儿童各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女性在月经、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对铁的需求增加,也更易出现缺铁情况,检查时要结合这些生理状态来分析检查结果。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要遵循医疗规范,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以便准确诊断缺铁性贫血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