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综合征,分多种类型,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各有不同,缺铁性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铁代谢指标、骨髓象有特征,治疗需除病因、补铁剂,儿童、孕妇、老年人贫血各有特点及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与范畴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红细胞容量的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为贫血。贫血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病因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类;按细胞形态学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一种,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当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时,会导致体内铁储备耗竭,进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发病机制差异
贫血:不同类型贫血发病机制各异。例如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再障是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受损,导致造血功能衰竭;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影响DNA合成,使红细胞核发育障碍,细胞分裂减慢,导致巨幼变。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蚕豆病是因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红细胞易被氧化破坏。失血导致的贫血则是因为急性或慢性失血使红细胞丢失过多。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铁代谢异常。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婴幼儿生长发育快,若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易缺铁;青少年偏食也易致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等也会影响铁的吸收。铁丢失过多常见于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等)、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同
贫血:
一般指标:血常规是基本检查,不同类型贫血血常规表现不同。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增高,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正常;正常细胞性贫血如再障,MCV、MCHC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MCV、MCHC降低。
病因相关检查:对于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再障需行骨髓穿刺检查,可见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巨幼细胞贫血则需要检测叶酸、维生素B水平,若叶酸<6.8nmol/L、维生素B<75pmol/L可辅助诊断。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需检测红细胞破坏的相关指标,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检测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蚕豆病可检测G-6-PD活性降低等。失血导致的贫血则需要查找出血部位,如便潜血试验检测消化道出血等。
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指标: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敏感指标,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12μg/L。
骨髓象:骨髓涂片作铁染色后,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四、临床表现区别
贫血:
共性表现:不同程度贫血均可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表现,这是由于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引起。严重贫血时还可出现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等心血管系统表现,因为机体为保证重要脏器供血,心脏代偿性加快搏动,长期可导致心脏扩大等。
个性表现:巨幼细胞贫血除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不稳等,这与维生素B缺乏影响神经系统髓鞘合成有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出现黄疸、脾大等,因为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黄疸,脾脏参与红细胞破坏可致脾大;急性失血性贫血根据失血量不同表现不同,急性大量失血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
缺铁性贫血:
一般表现:除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共性表现外,还可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扁平、凹陷呈勺状(匙状甲)等组织缺铁表现。
特殊表现:儿童缺铁性贫血可影响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成年人缺铁性贫血可能出现异食癖等特殊表现,这与铁缺乏影响神经功能有关。
五、治疗原则有别
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再障的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如预防感染、成分输血等)、免疫抑制治疗(如环孢素等)、促造血治疗(如雄激素等);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脾切除等;蚕豆病主要是避免接触氧化剂类药物、食物等,急性溶血时需输液等支持治疗。
失血导致的贫血:急性失血需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慢性失血则需治疗原发病,如治疗消化道肿瘤、调整月经等。
缺铁性贫血: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导致铁丢失过多或吸收障碍的原发病,如治疗胃溃疡、纠正月经过多等。
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首选,如硫酸亚铁等,一般服用铁剂后数天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2周左右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待血红蛋白正常后,还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以补充体内贮存铁。对于不能口服铁剂或口服铁剂效果不佳者,可考虑静脉补铁。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对其影响较大。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下降等,家长需注意保证婴幼儿合理喂养,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蛋黄、瘦肉末等。对于儿童贫血,要及时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且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尽量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
孕妇:孕妇贫血较常见,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孕妇贫血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低体重儿等。孕妇需注意加强营养,保证铁的摄入,可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豆类等。若发生贫血,要积极治疗,根据贫血类型及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孕妇用药也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贫血的病因可能与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有关。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除补充铁剂外,需同时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治疗。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治疗贫血时需谨慎,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